皮下隧道法在PICC置管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皮下隧道法在PICC置管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江红梅彭露

江红梅彭露(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338025)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皮下隧道PICC肘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PICC置管术系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内,适用于七天以上的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该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穿刺痛苦小,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是穿刺法一直是引起渗血、导管移位及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因素之一,我们采用的皮下隧道法取到了很好的防范此类并发症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自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我院为患者进行皮下隧道置入PICC。共60例患者,其中皮下隧道法30例,常规穿刺法30例,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岁35岁,贵要静脉50例,正中10例。材料: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套装,导管型号为4Fr-5Fr,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贴膜选择1V300010cm×12cm透明膜。

置管操作方法:置管前和病人及家属谈话,告知注意事项,穿刺前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均在正常范围内,选择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如贵要静脉,试验组用皮下隧道法进行穿刺,病人去枕平卧,选择肘部静脉穿刺手臂外展90°。测量自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锁骨的胸骨外侧缘为导管进入的深度[1],聚维酮碘常规消毒后铺巾,消毒范围半径不少于20cm,穿刺点选择血管下方或侧方2cm左右进针,于皮下潜行2cm后刺入血管,见回血示穿刺成功,再将导管置入预定长度,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贴膜再加压覆盖固定24小时,皮下即形成一人工隧道,对照组用常规方法穿刺,即在静脉上方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示成功。其余试验组与相同。

评价方法:①渗血,24小时内穿刺点出血渗透16层纱布为阳性,未渗血者为阴性[2]。②导管移位,1个月内导管从穿刺点滑出≥1.5cm或滑进≥1.5cm者为阳性,移动<1.5cm为阴性[2]。③预防感染,根据卫生部2000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评定,置管期间穿刺部位有红肿压痛,而无其它明显感染灶时为导管相关性感染。④静脉炎,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判断标准[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二、结果

表1两组PICC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1显示,试验组和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试验组和常规组局部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3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导管移位分别为6.67%和26.6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分别为16.67%和4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静脉炎组分别为20.0%和4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PICC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输液治疗中,本文通过两种穿刺方法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常规穿刺时穿刺点与皮肤血管在用一位置,钢针套管直径大于PICC导管,套管退出后血液就会从PICC导管外周渗出,皮下隧道的建立就很好的缓解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同时皮肤组织也起到了压迫血管针眼处,使渗血减少,预防了血肿的发生,导管移位,由于导管一般需要1月左右才能被周围结缔组织包裹固定,而血管和皮肤穿刺点处于不同位置,恰好增加了导管的磨擦力,并且皮肤组织的收缩也起到了固定导管的作用,从而使导管不易移位。相关感染:细菌沿穿刺点和导管移位滑进、滑出及无菌操作不规范,是导致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上述所说的导管移位解决和皮肤血管穿刺点的错开就能很好的预防感染。静脉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导管置入的机械性损伤、感染和药物刺激有关,在置管过程中,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导管反复刺激血管,注意药物的浓度,预防感染,就可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皮下隧道穿刺法行PICC穿刺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穿刺处渗血率低、导管头端感染率低、导管移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肿瘤及长期输液病人是一个很好的静脉输液途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娅,徐氚,陈向容等.PICC外测量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4,18[7]:1184.

[2]黄玲娟,杨飞英,周秋利.一针皮下隧道法在预防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并发症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6,7[7]:1851-18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7-8.

[4]余华,黄示英,陈付年等.化疗药物使所治静脉炎及局部反应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1):77.

[5]唐新姨,李连,刘兴蒸.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4:618-619.

[6]杨建芳,江珉,董娟,伍世珍.经皮下隧道法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并发症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10[10]108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