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曾慧萍

身份证号码:44162419871006XXXX

摘要:近年来,土地整理项目对所在区域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理的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土地整理是改变土地零散的形式,改良土地成分,提高土地能用流程和改善环境的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介绍了关联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关联度分析法实现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关联度分析

土地整理是对零散土地进行整理和改良的过程,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性工程。是当前社会中生态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中解决建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因素的主要评价标准。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是可以预见的工程,是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定量描述和预测对工程作出评价的过程,另外一部分则是无法遇见的,是对环境和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只能通过定性预测来作出评估,我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过程。因此在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确定、不确知、不完备等特点,属于灰色系统。在当前忧郁我国人口众多,部分地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片面的强度增加耕地数量,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要求,使得这些地区生态严重缺乏平衡感,缺乏科学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土地智能管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确定环境总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关联度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关联度分析法的核心内容是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对于关联系数,其定义如下:对于一个参考数列x0,有n个比较数列x1,x2,……,xn,可用下式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时刻的差。是第k个时刻比较曲线xi与参考曲线x0的相对差值,称为xi对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2、评价技术路线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如下:首先根据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特点实际情况,采用列昂波特相互作用矩阵方法确定本地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定性的指标按照分级标准,根据专家打分确定量化值;再根据环境质量等标准确定理想序列,构建土地整理前后环境序列与理性序列对照表并进行标准化;最后求出关联度,通过比较土地整理前后环境序列与理想序列的接近程度,评价环境因子向理想环境序列整体发展程度。3、土地整理模式从实践上来看,土地整理的雏形在我国民国初期亦即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并非今天才从天而降。其有力的佐证是《土地整理章程》、《变更地籍整理章程》和《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等法规政策文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与经验,进行了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并同时在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中广泛推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各个大中城市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土地整理尤其是农地整理工作,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和提高了耕地质量,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土地各项建设,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巨大压力。土地整理是国家为实现国土资源保护和优化利用的基本目标,对区域格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导致土地利用和植被发生巨大变化、对区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驱动因子。3.1评价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土地整理开展过程中工程对环境要素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识别,并结合特别的区域特点提出该地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因素层和因子层。目标层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层包括水环境,土壤,植被,景观,生态系统五个方面;水环境因素的因子层包括水土流失率、水质指数、水资源平衡指数、水污染控制程度,土壤因素的因子层包括土壤肥力指数、土壤退化治理率、耕作层厚度,植被因素的因子层为林木覆盖率,景观因素的因子层为景观美感,生态系统因素的因子层为生态多样性和系统抗灾能力。3.2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指标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定量分析指标、定性分析指标两种类型。定量分析指标是衡量项目效果的客观尺度,用数量概念能够反映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效果。如水资源平衡指数、林木覆盖率等。定性分析指标是用定性的方法表示难以用定量表示的一些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景观美感等。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计算简单,定量数据不必进行规一化处理,可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定性指标一般通过对比评价来描述其变化幅度,如系统抗灾能力、生物多样性、景观美感等指标。对这样的指标评价时,可将未整理前的指标状况赋值为60分,整理后指标作用分则根据其前后的变化幅度分等赋分。系统抗灾能力、生物多样性、景观美感均按[0,60),[60,70),[70,80),[80,90),[90,100]五级标准划分,定性因子度量标准也相应分为五级:系统抗灾能力分为灾害发生率显著减少、灾害发生率有较大减少、灾害发生率有一定减少、基本维持原来旱涝灾害、产生新的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分为使种群增加显著、使种群有较大增加、使种群略有增加、使种群不变、使种群减少;景观美感分为极显著、很显著、显著、不显著、无效果。3.3构造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对照表根据土地整理项目具体情况,按项目给环境带来的最佳影响,参考环境质量标准(如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确定理想环境序列x0(k)并作为参考序列。根据本底调查资料,结合工程所在地环境状况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可得到土地整理前后环境序列x1(k)和x2(k),作为比较序列。为了方便进行整体关联性比较,在分析之前需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将每个数列除以理想序列的因子大小,得到一个新的数列。所得到的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对照表如表1所示。表中xi0(i=0,1,2)表示xi序列的原始数据,xi1(i=0,1,2)表示xi序列标准化值。评价因子k中,k1为水土流失率,k2为水资源平衡指数,k3为水污染控制程度,k4为水质指数,k5为耕作层厚度,k6为土壤肥力指数,k7为土壤退化治理率,k8为林木覆盖率,k9为系统抗灾能力,k10为生物多样性,k11为景观美感。4结束语本文通过对理想环境系统的设想,以显示环境为起子系统和主要基础对理想环境的构造作出一个指标,通过分析法提出问题的设想并设立解决的方案。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特点便是计算简单。评价某一水平年情况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通过一个小感应的环境序列对其进行统一衡量的指标。生态环境是对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在生态环评中,关联分析法是一套合理的并且容易检测测的评估方法。关联度分析法是一套较为合理易行的评价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简单,数学处理难度小,思路上设置简单,器械操作容易命了,评价性能高。该方法适用于土地整理工程这一灰色大系统,并且对于类似的建筑工程的环境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牛传军,贾芳芳,马好霞,王秀茹.水土保持研究.2016(01)

[2]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方法探讨[J].喻光明,鲁迪,林小薇,车懿,陶文星,景高了.生态环境.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