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张媛媛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刘金玉
课标要求及分析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
第一条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力的作用效果,其他重要信息是通过实验。
第二条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描述,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力,其他重要信息是用示意图描述。
教材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本节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本节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热情,求知欲望强烈,感性认识丰富。对学习力学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劣势: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缺少理性认识,尤其是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备的错误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学生们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
课标中要求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中要求“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学生缺乏理性认识,所以预设“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学生感受力和力的作用效果,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同时,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学生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3、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预设时间2分钟)
演示实验:
先将一个气球吹胀并用夹子夹紧,再用细绳穿过吸管,用胶布将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将绳子两端拉直,在气流的作用下,气球会飞奔而去。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点评: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
(二)、推进新课
1、力(什么是力)(预设时间5分钟)
你能例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吗?
【点评:增强学生对力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能通过体验、观察,感知力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副板书如下表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出,要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三个方面,从而归纳、概括得出力的定义,达到从感知力向认识力的初步过渡。】
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2、力的作用效果(预设时间8分钟)
指导学生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气球受到手的压力变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要求学生操作演示、观察以下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磁体吸引静止的小铁球
(2)手推静止的小车;用手阻挡运动的小车
(3)吹静止的乒乓球
分析实验表格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在黑板上)
【点评:在学生操作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物体受力前、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以学生填表格的形式进行,既让学生经历记录实验观察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过程,又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使一部分学生建立学好力学的信心。】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预设时间13分钟)
问题过渡: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力的,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探索: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2)我们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3)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归纳总结:
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板书在黑板上)
【点评:通过前两个小活动学生很容易接受力的大小、方向这两个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第三个小活动让每一名同学都经历实践体验,感受力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布置自学:
阅读课本第4页第3自然段。
问题:在研究力的问题中如何简单、方便地表示力?
小结: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例题:用100N的力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板书在黑板上)
归纳总结: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点评:学生对光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将这种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能达到会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教师在黑板上绘画,给学生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完成教学重点。】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预设时间7分钟)
情境设置
(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
(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
(3)刚开始上课时,那个球为什么会飞奔而去呢?
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在黑板上)
【点评:此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感受,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三)、梳理课堂、归纳总结(预设时间5分钟)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有趣、好玩、好学。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
总体点评:
本节课是按照“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力——描述力——分析力”这样的流程来设计的,注重学生感受,课堂围绕“学生感受”展开。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所以设计的中心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有了亲身感受就有深刻的体会、会有兴趣了解力。
在实验的选择上尽量与生活有关,加入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在课本实验前加入小实验进行铺垫,如:飞奔而去的气球。
对于力的概念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重力、摩擦力等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