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摘要】哮喘是一个慢性炎症性疾病,应该尽早应用抗感染治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哮喘控制治疗应越早越好。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包括:①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②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
【关键词】儿童哮喘内科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02-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该病儿童,其中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在5~1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9岁之间。
1.2临床表现
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时突然出现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或进行性加重,常伴有呼吸窘迫、PEF下降。其发生可因数小时内接触致敏原等刺激物,呼吸道感染或治疗失败所致,病情加重可在数天、数小时内出现,亦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
2药物治疗
2.1糖皮质激素
这种途径称经典途径或基因途径。它产生良好抗炎作用的时间因经基因合作需要几天,一般明显的抗炎作用是在3~5天后,它所产生的抗炎能力是地塞米松的几百倍。如以地塞米松为1则倍氯米松是它的600倍,布地奈德是980倍,而氟替卡松是1200倍,因此全身给糖皮质激素是以毫克计量,如泼尼松、地塞米松一般是1mg/kg,而局部给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治疗轻度持续哮喘是100~200μg/d,而且因吸入给药,涉及吸入装置及呼吸潮气量,直接能吸入到小气道的仅为其中的10%~18%,也即吸入能沉积于气道起抗炎作用的仅为10~40μg。
2.2β2-激动剂
2.2.1吸入给药哮喘急性发作,用空气压缩泵或氧气作动力雾化吸入速效β2-激动剂(沙丁胺醇溶液、特布他林溶液),是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用药,可以快速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吸入后5分钟左右见效,疗效持续时间为3~4小时,首次吸入时产生的肺功能改变最大,再次雾化吸入有累加作用。0.5%沙丁胺醇溶液用量(根据年龄):0~4岁,0.25ml;4~8岁,0.5ml;8~12岁,0.75ml;大于12岁,1ml。不管沙丁胺醇溶液用量多少,最后均补充生理盐水至2ml雾化吸入。
2.2.2全身用药对于哮喘发作期的患儿,除了用吸入速效β2-激动剂治疗外,为持续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减少或减轻哮喘发作症状和减少夜间症状,可短期加服β2-激动剂。
(1)口服给药: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2.5mg×20,每次20~50μg/kg,每日3次(短效)。以下三种均为中长效,适用于控制夜间咳喘症状:盐酸丙卡特罗(美普清)25μg×20,每次1.25μg/kg,每日2次;沙丁胺醇缓释剂(爱纳灵)4mg×20,4~12岁4mg,每日2次;特布他林前体(帮备)1mg/ml,每片10mg,2~6岁儿童5ml;6~12岁10ml,每晚1次。
(2)静脉给药:在哮喘持续状态时,如果采用多次(第1小时内3次)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溶液)及静滴氨茶碱等措施后病情未见好转,可用沙丁胺醇(舒喘灵)静脉注射,学龄儿童剂量为每次5μg/kg,如病情十分严重,亦可将舒喘灵2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内静脉滴注,速度为1ml/min,即速率保持在8μg/min左右,静脉滴注20~30分钟,起效时间约为20~30分钟,严密观察病情,使用心电监测系统,若病情好转静点速度可减慢,维持时间在4~6小时,故6~8小时可重复用药。对学龄前儿童舒喘灵剂量应减半。一般情况下尽量不采用静脉滴注β2-激动剂。
2.3抗胆碱能药物
2.3.1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溶液每1ml含250μg异丙托溴铵,由于抗胆碱能药物与β2-激动剂两者合用其支气管扩张作用可以叠加,故哮喘急性发作时异丙托溴铵和沙丁胺醇溶液通常联合雾化吸入,其用量是沙丁胺醇溶液的2倍,即异丙托溴铵0~4岁,0.5ml;4~8岁,1.0ml;8~12岁,1.5ml;大于12岁,2ml。如总量不足2ml,补充生理盐水后雾化吸入。但不主张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单独吸入抗胆碱能药物。
2.3.2定量气雾剂(MDI):异丙托溴铵每揿20μg,学龄儿童每次1~2揿,每日3次。一般作为应用β2-激动剂副作用大的患儿的替代用药,对COPD患者效果更好,可以长期使用,无耐受现象出现。
有报道在严重气道阻塞患者中,病情减弱了吸入气道的剂量,故用高剂量雾化吸入,成人和儿童最佳剂量为50~125μg。
可必特是抗胆碱能药物与β2-激动剂的混合溶液,每支含异丙托溴铵21μg与沙丁胺醇120μg。学龄儿童每次1支,每目3次,使用简便,协同作用强。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5.
[2]高翔羽,孙迎军,李立达,等.甲基强的松龙等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持续状态的对照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