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奎
(贵州煤田地质局地测大队)
【摘要】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地表自然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主要从地理国情监测的本质及特点入手,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分析现状;思考;
1.地理国情监测的本质特点
(1)动态测绘
改变传统测绘中按照更新周期测绘地形图的做法,更加强调时效性,做到随时发现变化、随时获取变化、随时提供使用。因此,高动态性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本质属性。
(2)按需测绘
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测绘、服务的方式,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工作内容、服务方式。
(3)全面测绘
在内容上打破传统地形图七大要素的限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丰富和创新。要求范围涉及到全部的陆海国土及世界重点地区。在形式上可以涉及地形图、数据库及多媒体等,不断丰富和拓展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内容,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4)数据分析
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经过处理、知识含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使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更好用、更适用、更实用。
2.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某地区为例,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展开详细论述。
2.1监测的对象与内容
2.1.1辅助管理决策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揭示自治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在地理空间上的作用、影响及关系,准确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并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为宏观思考,解决深层次问题提供信息支撑。国情监测所获取的数据不受管理因素影响,准确性高,通过地理国情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整合和“数据分析”,建立统计分析模型,输出统计分析报告,可对各部门专业普查进行校正纠偏、辅助支持、监管检验。
2.1.2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开展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监测,充分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利用产业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就业等评价指标,反映监测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对监测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监督,评估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
2.1.3生态环境监测
开展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区域的污染、地表覆盖状况、自然生态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内容的变化监测,反映监测区域的基本自然生态指标、综合自然生态指标、森林面积比例、工矿用地、水域、地面沉降等变化,实现对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监督和评估,反映规划实施以来的生态保护建设进展、经济转型效果等。
2.1.4重大工程战略监测
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普查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存档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等,选择该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的热点区域进行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之前、实施期间以及工程结束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的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变化,反映工程实施进展、效果和影响等,主要为城镇化、退耕还林还草等提供服务。
2.1.5公益设施管理监测
研究建立公益设施管理监测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针对交通、医院、学校、通信、文物等公益设施的分布以及城市公益设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并对其进行管理、监测,保证公益设施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
2.2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切入点
2.2.1普查成果要共享
国情监测内容涉及地表覆盖、地形地貌、地理单元、地理国情要素等,国情监测以最新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地调查与验证,保证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真实、可靠、准确。需要首先将该区域完成的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审核验收、发布、共享,为政府、公众、企业服务,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的数字化建设。
2.2.2选点带面
立足“点上突破、点上见效、以点带面”,突出实际工作需要,针对具体需要,制定适宜、有带动作用的监测方案。
2.2.3多规合一的应用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底,将各类规划数据落在全区国情普查数据上,进行叠加、分析、协调处理、整合,做到多类规划“一张图”,通过监测数据提高各类规划数据的协调性与一致性,解决好边界冲突问题。
2.2.4专项报告
针对城市扩张、自然保护区、公共设施、草场变化、行政区域设置等热点区域和问题进行监测、评价,为使结果准确,需要结合其他行业信息,特别是人口信息、经济信息,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评价、预测,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图1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流程框架图
2.3监测业务体系
2.3.1技术流程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特点,借鉴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技术流程,在加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服务环节的基础上,突出数据分析环节,建立如图1所示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流程框。必须进行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结合,开展地理国情信息动态监测,将监测结果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成果进行发布,及时开展地理国情信息服务。
2.3.2成果内容
基于地理国情信息普查与监测统计分析成果,利用地图制图、可视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以文字、三维地图、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统计图表、电子沙盘、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包括数据库、监测系统、研究报告、监测专题地图(集)等几类成果,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应用。需要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长期监视、反映地理国情变化情况、趋势。
2.3.3服务模式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属于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导向、以服务者为纽带、以服务内容为基础、以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描述,就构成一种模式。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可形成多种模式,比如传递模式、使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交互增值模式、平台自助模式、用户吸引模式和内容承包模式等。信息服务模式不同于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渠道则是服务实现的载体。服务渠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传统的人人交互等。
2.4政策机制
2.4.1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完成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建议增设承担地理国情监测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和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等业务机构。业务机构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精干的地理国情监测队伍,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组织有力,确保监测工作有成效。
2.4.2推进工作
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共享机制,积极听取专业应用部门的需求与建议,不断深入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服务工作,以此来推动建立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集成,开展大数据挖掘、应用。
3.结语
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地理国情监测的认识将随着项目实施开展而不断的深入和深化。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展开进行探讨,有利于深刻领会和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新时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忠焕,左志进,吴贤宇,等.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西测绘,2011(3):51-53.
[2]阮于洲.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若干思考[J].测绘通报,2014(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