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文胡学建(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1]。在医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普及教育发展,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医学教育暴露出诸多的困惑与弊端。医学校院如何适应医改的新形势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工作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从2009至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其中之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其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同时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乡镇卫生院本科毕业的人员只占基层医务人员的百分之二,由此可见:医疗改革的方向转向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所以今后医学院校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第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一是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己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临床医学核心工作也从“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转变。从而确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趋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非典等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需要医学生具有慢性病防治,社区卫生保健等知识和技能。三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需要医学生具有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策略和能力。
由此可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发生变革为契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是对医学教育的巨大挑战。
2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2.1目前大多数医学院仍采用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优点,由于其各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特别是临床理论知识与实习间隔时间过长,造成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很快适应实习工作,影响临床实习质量。而学生在学习临床专业课和实习时,又把基础课学到的知识搁在一旁,客观上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
2.2现代社会疾病谱提示我们既要重视感染性疾病,更要重视慢性疾病的预防。而传统医学课程体系对慢性病的教学不重视,表现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集中在三级医院,重视专科实习,重视对疑难危重病的实习,忽视安排学生到Ⅰ级Ⅱ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实习,缺少慢性病的的防治,社区卫生保健的策略与手段等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疾病谱的变化。
2.3新型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由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转为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实践证明,只有病人主动配合,才能克服疾病,才能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健康标准。而我国传统医学课程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在临床教学实习各个环节中也不重视训练与培养医患交流技能,包括团队合作技能等。
2.4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其从事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临床能力的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不统一,考核内容各不相同,遗漏了临床实践中许多重要指标如评判性思维、沟通协作等能力的考核。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3对策和措施
3.1围绕培养目标,整体优化教育内容
3.1.1注重提高整体素质,加强人文课程教学。
新改革形势下,需要整体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知识全面,身心素质健全的优秀医学人才。所以,必须注重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一是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区卫生服务》等课程,使学生具有系统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二是开设选修和各种讲座,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通过开展医疗扶贫下乡大学生实践,医学生授衣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3.1.2立足实际工作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从新医改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满足岗位任职需要上下功夫,力求教学内容实在。一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社区医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
3.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2.1注重多元化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
实现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具有更多优势。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不仅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2.2改革临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即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模拟操作训练、临床见习等教学交互灵活运用,离体和动物手术训练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利用实训基地的各种模型,训练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如心肺复苏、胸腔穿剌等,实图分析心电图、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大量阳性体征和临床真实情况。学生互练、师生互动问诊和病例书写等,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技能,强调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
3.2.3临床核心课程实行床边教学,培养学生临床实际能力;
充分利用医院和临床各科室的有利条件,实行临床核心课程床边教学,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融合为一体,使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班床边教学法。床边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跃学生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得出新结论。
3.2.4利用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立体化,多元化建设;
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料,既加强不同等级的综合医院等大型实习基地建设,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小型实习基地建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的需要和就业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康复医学及社区医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了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对健康知识的渴望,强化职业意识和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实习基地立体化、多元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积极主动、发展的、前瞻的和改革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应战。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生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医学教育,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