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利
(汉中市委党校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表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在他的散文里总有着自己真实情感的融入,细腻真挚;能通过创造性的布局,巧设“文眼”,构思紧密;他又是一个卓越的风景画家,用想象的彩笔绘出生动的图画;并通过对口语独特的运用和创新,形成自己语言的个性风格,既朴实自然又新颖。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On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Prose
ChenYali
【Abstract】ZhuZiqing'sprosehasauniquecharm,demonstratedhisconsummateartisticskills.Inhisessayinthetotalintegrationwiththeirtruefeelings,delicatesincere;throughcreativelayout,cleverdesign"Eyesofan"ideaclosely;heisalsoagreatlandscapepainter,paintbrushwithavividimaginationPicture;andthroughtheuseofuniqueandinnovativeoralformtheirownlanguage,personalitystyle,bothsimpleandnaturalandnew.
【Keywords】ZhuZiqing;Prose;ArtsFeatures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五四”时期,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后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手,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的明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他的散文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怀人叙事,总是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的感受
1.1朱自清善于通过娓娓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背影》一文,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在一千五百字的短篇中,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既无宏伟的结构,也无华丽的词藻,却能打动读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面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作品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眼”,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感的痛惜之情。作者谈这篇散文的写作动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末一句。)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背影》的成功,决不在什么方法技巧上,而是出于感情抒发的真实深厚,因为朱先生对父亲感情深挚,又能妥贴地表达出来,所以成为抒写父子至情的名文,被久久传诵不忘。如李广田先生所说:“正由于他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了他的至文。”朱自清的“抒情小品”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这与他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声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情景交融是朱自清散文富有诗意的又一艺术表现;在朱先生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有《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南京》、《看花》等。作者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荷塘月色》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脉脉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思所笼罩,真切地表现了当时那种心绪和感情,抒发了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对故乡的怀念。文中写景较多,但很集中凝练,字里行间隐隐的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思绪。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也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这里,景色衬托着人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无以附着,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将受到损害。
朱自清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细致状物的功力,正如他评论别人的描写艺术所说的那样,笔像“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经验告诉我们,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
2.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他总是根据主题的需要精心探究布局,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尤其善于设置“文眼”并以此辐射全篇,在有限的篇幅中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荷塘月色》是抒写作者心境的名篇,作于1927年7月,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揭示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起首句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之“眼”。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之后,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江南时期的朱自清,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然而,在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看、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因此,由于“眼”的艺术安设,“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变成了一幅作者抒情的图画,赋予了特有的情调和色彩。在作品中艺术地再现生活的诗意,首先必须在构思中艺术地安设“眼”,让这个“凝光点”映照作品的每一个部分,才能有层次地、和谐地构成诗的意境,这是朱自清散文构思的艺术经验,也是他构思缜密的集中表现。
2.1朱自清安设作品的“眼”,能够与抒情基调柔和统一起来,因而,意境更有主观抒情的色调,更有一种艺术抒情的美感力。《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个冬天,写少年时弟兄们夜晚坐在桌边,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父亲从锅里一一夹豆腐给孩子们吃;他说,“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冬天,写“我”在一个夜晚与两个朋友相约游西湖,月色很好,兴致很浓,而从此分别。第三个冬天,写一家四口住在台州山脚下,冬夜十分寂静,但“家里却老是春天”。接着,写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长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写了以上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显然,“温暖”是作品的“凝光点”。三个不相关联的生活片断也有这两个字凝成一个整体。同时,文章又以父之怜、友之谊作为“妻之爱”的陪衬、烘托,使“温暖”这个“眼”的艺术设计,与作者追悼亡妇的凄冷、悱恻的抒情基调,相反相成地揉和在一起,使人感到有一股摇憾心灵的艺术力量。
2.2朱自清散文“眼”的安设,能够在“看似寻常”之中看到“最奇崛”的功力,有一种自然的美感。《春》这篇抒情散文,先写对春的盼望,其次勾画春天的轮廓,然后从轮廓到局部,“推”出草、花、春风、春雨四幅“特写”,从各个侧面细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最后转到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初看,还不能一下找出作品的“眼”,但细加体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话就是“眼”。作者写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和创造精神。而这个“眼”作者没有让它盘空而出,放在显眼的位置,而是把它作为寻常的一句话议论,放在画面的描叙之中,显得自然,协调,使散文的意境具有含蓄隽永的美。
“眼”的艺术安设,使朱自清的散文构思具有缜密的特点。
3.朱自清先生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春》、《绿》,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都是极美的山水工笔画。他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风景画,以比喻丰美,想象超拔取胜
古往今来许多描写瀑布的著名作品都有雄奇豪放的特点,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瀑布却匠心独运,不苟同于前人。他介绍温州附近梅雨瀑就着重从它飞溅的冰花,写出它活泼可爱的意趣,细写水花“飞花溅玉般乱溅着”,“晶莹而多芒”,“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象杨花”“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偶然有几点送如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寥寥数语辅之以两个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不仅看到水花的形态,而且感受到梅雨潭的活泼可爱。
在《白水祭》里,作者用“飞烟”、“雾”、“影子”作比喻来形容那“太薄了”、“太细了”的瀑布,似乎还不尽意,又对凌虚飞下的瀑布被风吹动的情景发挥奇思妙想:“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是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象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风吹水动,薄细的水流在微风的吹佛下波动不已,这是当时的实景,而有两只纤手在争夺它,则完全是想象。在想象力的推动下,一幅美丽图景生动地展现开来,那薄流宛如一张柔软的绸网,两个女郎各以纤手在争夺它,都想占有它。先生通过这一奇思妙想,把那“凌虚飞下”薄如飞烟的细瀑写得充满灵气,富的韵味。
“绿”,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颜色,一种事物的属性,若通过绘画很容易就使人一目了然,但要用语言文字诉诸人们想象中的视觉,使颜色具体呈现在人们脑海中,就不是一件易事,可是朱自清描写的梅雨潭的绿色,不仅色彩明丽,如诗如画,而且富有生命,富有立体感。作者不写“心随着绿的潭水摇荡”,却说“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这一个词序的变化顿时使“绿”字跳跃起来。还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绿色,把它比作“少妇的裙幅”,“初恋少女的心”,“明油”“鸡蛋清”“最嫩的皮肤”,这些比喻非常准确、细腻地表现了梅雨潭绿色的量感和质感,读者不只获得想象中的视觉感受,还能体味到这“绿”的卓越多姿。作品的结尾,作者更以夸张的手法进行丰富的想象,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
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善于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图画,把事物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把对客观事物的细致刻画同新颖准确的比喻、丰富美丽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写景充满了诗意。读者也会在他丰盈的想象的带领下,随着他的描写而展开想象的翅膀。
4.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们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他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正如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如同音乐家之于旋律和音调那样,朱自清对于口语有一种独到的敏感。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北京口语作为基本语言材料,进行锤炼加工,从而创造了一种既自然又新颖的散文语言,形成自己艺术语言的个性风格。朱自清语言的艺术锤炼,能够学习和运用口语的节调,构成他“谈话风”语言的音乐旋律。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语言显著的美感特征。这里从《春》中举个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的明朗、和谐的旋律,有力地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诗的意境,纯净清秀,意味隽永,于平淡中见神奇,明丽而不雕琢,淡雅而不俗气,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语言创造能力。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通过缜密的艺术构思,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通过叙事、描写的交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想象的笔触,描绘出意境优美的风景画;通过对口语的艺术锤炼,建树亲切有味的“谈话”作风。这些构成了朱自清委婉深切、谨严细致的艺术风格,洋溢着真淳、朴实的美,显示了朱自清极高的艺术功力。
收稿日期:20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