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以《长江之歌》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9
/ 2

浅谈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以《长江之歌》为例

周春丽

福建省寿宁二中355500

摘要:根据所学的专业让更多热爱音乐的人了解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意义,并通过对其的研究使初学者在学习的初步阶段形成大概的旋律线模式;即使没有任何音乐基础或者仅有一点基础的学者都能对创作中旋律线有基本的了解,并指出初学创作常出现的问题,简要介绍作曲常用的基本手法和技巧。所以就此作品《长江之歌》浅谈一下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波浪型旋律线作用

旋律线,即曲调的音高关系,它是乐音在连续进行过程中,由不同音程和进行方向所构成的一个形态标志。

波浪型旋律线是音乐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音乐离开了旋律线和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

波浪型旋律线作为音乐的表情手段,与现实生活中音响的高低交替有直接关系。在现实生活的音响中,又以人类语言的高低抑扬尤为重要,因为它是通过人的大脑直接发声的,既有声调又有词意,是思想和感情完全融合的一种现象,因此也最生动、丰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就此歌曲《长江之歌》的曲式分析波浪型旋律线,分析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一、《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歌曲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整首歌曲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它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ABA’尾声

a+a’b+ca+a’

4444444

A段是对长江丰采的描绘,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抑起乐句构成,顺口易记,深刻凝练。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随后两节构成反向模仿,造成“一浪比一浪高”的趋势。

A’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

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345”发展而成。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最后终上在主和弦的三度音止。贴切而不落俗套,传神而意境深远。

二、波浪型旋律线的类型

波浪型旋律线在旋律线中是最为常见的,因为音乐运动的规律、乐思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也总是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波浪型可以表现为旋律线的局部,也可以表现为旋律线的全貌。这里主要是指由音程的连续和进行方向所构成的各种旋律线(如上行线、下行线或平行线,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锯齿型、波浪型等千变万化的旋律线),它们在作品中,总是与节奏等其它要素结合起来表达乐意的。

1.波浪型旋律线还有“顺波浪”和“反波浪”的区别。

(1)顺波浪线:表现了情绪先起后伏,平静——激动——平静,和缓——紧张——和缓的过程。

(2)反波浪线:表现了情绪先伏后起,激动——平静——激动,紧张——和缓——紧张这样一个情绪化相反的过程。

2.从进行方向来看,一般可分为上行、下行和水平进行三种。

(1)上行的旋律线,常常标志为紧张度的加强,从而表现情绪的激动和高涨。在一般情况下,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强。

(2)下行的旋律线,常常标志为紧张度的消失,从而表现情绪的松弛和下降。在一般情况下,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弱。

(3)水平的旋律线,缺乏紧张度的变化,从而表现为情绪平稳。

三、波浪型旋律线在《长江之歌》中的作用

波浪式的旋律线,是乐音依次不甚规则地上下起伏进行的结合,它们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紧张与和缓的环节,推动着旋律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波浪型旋律线的进行方向加以分析、讲解并加以作品《长江之歌》的举例讲解,作为音乐艺术品种之一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写好歌曲,理所当然地应对旋律的内涵,尤其是应对那些优秀歌曲旋律的内涵加以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波浪型旋律线

旋律的特点:上下起伏。上下起伏的旋律特点,表现了长江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形象和坚定有力的情绪。此旋法所表现出的绮丽婉转、激荡多姿的特点,常和情感起伏跌宕、激越炽烈相结合。对大多数旋律而言,它们的旋律线都是波浪式的进行,它可形成旋律的局部或全貌。

例1:

例4旋律是水平进行,水平的旋律由同音的反复构成进行时缺乏紧张度的变化,从而表现为情绪的静止。此种旋律线不够旋律化易产生单调感,故多在旋律的局部使用。这种旋律线既没有不同音高的连接,又没有上下方向的进行,因而表现力有限,在作品中应用得也就少些。如果以此旋律型替换就不能表现出长江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形象和坚定有力的情绪而使旋律变得平静,表现出一种很冷清的感觉。

通过对旋律型简单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波浪型旋律线在歌曲《长江之歌》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波浪型旋律线的上起下伏的旋律特点才能更加形象地突出长江水流的特点,表达出《长江之歌》的旋律波浪起伏、跌宕有致,词曲珠联璧合,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长江雄浑的气势和壮丽的风采,令人神往。

四、总结

通过对波浪型旋律线的应用,形象地表现了长江悠长、古老的历史和它那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雄姿,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各族人民以长江奔腾向前的气概去建设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而波浪型旋律线的应用是最为常见的,通过浅谈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就能更加细致地表现了音乐作品的情感,使作品的情绪表达更加地细腻,所以说波浪型旋律线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此启发学生热爱、赞美、依恋长江,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为建设伟大、美丽的祖国,发奋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西炫著《作曲技巧浅谈》[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金湘著《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M].上海音乐出版社。

[3]李贞华著《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

[4]李和平著《音乐创编基础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M].西南师范大学。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2]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3]李贞华著《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

[5]方智诺著《歌曲分析与写作》[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孙维权著《中外名曲旋律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

[5]陈国全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