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贵阳中医学院体育部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教育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5-076-02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方面,促成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1研究目的
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有着高度的重视,对健康心理、性格、情绪的养成有所忽略。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刚刚脱离父母,走进校园这个小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多种问题需要大学生去思考,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难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及心理健康。面对这些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困扰。并以此为目标,通过体育功能和科学的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来建立各种有效途径,使学生在青春时代品尝到青春的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找期刊杂志及网络相关科研成果。
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高校与我院实际进行分析,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与措施。
3结果分析与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现代大学的特殊性
大学时期是一个特殊阶段,既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面临学业和社会双重压力,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长此以往,难免心理健康出现心理问题。[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1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动力,没有紧迫感,难于适应。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3.1.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3.1.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1.4恋爱心理困惑。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如产生自卑感、自闭等心理问题。
3.1.5抑郁心理。
多呈现于学习困难,于自我认识不良的学生中。
3.1.6心理受挫承受能力弱。
面对多样负责的情况不能自主处理,经受不住困难,更受不了挫折。
3.1.7意志不坚定.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由信仰危机带来到精神空虚。
4运用体育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社会对每位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着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要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充分体验到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
4.1挖掘体育中的苦和累、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互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2]比如通过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足球、长跑等教学,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坚强意志的同时使身体健壮,使之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人。
4.2利用体育所具有的宣泄功能让学生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例如通过太极拳、健美操等不同的项目教学;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促使大学生的情绪由急躁、焦虑、抑郁情绪,向积极、快乐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达到消除障碍,平衡心理,使体育运动成为他们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2]
4.3通过体育培养学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意志。有一句经典的话"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所谓的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胆怯,急躁超越自我、给自己以必胜的信心。这种战胜,首先是心理上的,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3]在学校体育中,学生所学的各种体育项目,如:体育游戏、跳高、跳远、排球、篮球、乒乓球等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去完成,通过完成这些体育项目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意志的各种品质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4通过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分组练习、开展教学比赛等方法,课下组织对抗赛、友谊赛、各种运动会,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配合,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增长解决个人和集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个体与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密切了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培养个体适应于集体及他人的心理品质大有裨益,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来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4]
5.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使其在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与教师的教学积极配合,增强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5.1"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在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4]
5.2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不停的发号施令,其结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应将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置的情景中,为此,体育教师要完成从"演员"到"编导"角色的转变,在体育教育中,应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向前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展其所长,把所求、所苦、所乐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如: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点的,教师应该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勇气,然后再予以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去学习。教师在其基础上施之引导和培育,发挥专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5.3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探究时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分组,先让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派出比较"能说"的代表发言,这样既让他们发挥特长又取长补短。
5.4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5]
5.5正确把握"时"与"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练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握调控的"时"和"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程度、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大不大,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契合。如:成功的心理启动虽有很大的惯性,但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兴奋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体力下降,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要使学生保持参与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而这种调控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情感调控时,一般来说,普遍存在的需要表扬时可以进行集体调控;如需个别点拨,须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只有充满亲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才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产生感动,促进情绪高涨,其积极性就能得到相应的保持。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自身价值实现和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价值发展的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5.6优化课堂小结,延伸心理教育阵地。课堂小结是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教师要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转化和升华。比如,篮球转身过人的动作要领"左上、右蹬、后转身、对方直接甩身后"。简短几个字,即便于记忆又形象地反映出动作的全过程;具有激励性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课后的练习热情。又如,针对课堂上的竞争性比赛或游戏中失败的一方,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障碍以及自卑等,使他们相信今天虽然失败了,但在失败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去,激发新的学习动机。
6.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和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功能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求和实施了客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收效。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健康心理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创见、重客观、善坚定、爱生活、重公益、能包容、寓幽默、己信人、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心理健康等优良品质的现代大学生尤其重要。因此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为体育教师应为此付出努力和汗水,在教学的全过程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真正实施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让今天的所有高校学生每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蔚蓝的天空,使我们教师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魏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9101-102
[2]黄国豪等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4
[3]季浏《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10-13
[4]杨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680-81
[5]岳希安《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学校体育200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