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专业化学科化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3
/ 2

河长制专业化学科化建设的思考

张新宇1唐纪会2张峰3

1沂沭河水利管理局沭河水利管理局;2沂沭河水利管理局郯城河道管理局3沂沭河水利管理局沭河水利管理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76700

摘要:全面治理河湖生态环境,推行河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水战略思维的重大创新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之重策。本文对河长制专业化学科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河长制专业化;教育;河长管理学;河长学院

一、“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河长制”在水环境污染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提高污水治理的效果,应用价值高。在过去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水环境管理效果较差、管理权责混淆等问题,影响水环境治理的进程。“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机制,完善以往水环境治理的不足,各级党政管理人员行使自身职责,利用行政管理方法与机制强化水环境管理。此外,此管理机制也明确了水环境治理期间各参与者的职责把统一领导作为核心,改变过去环保局、建筑设计院、水利和国土资源局多方治理局面。

二、河流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1、做好程序设计,增强法治化水平

在积极落实河长制的进行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借助领导意志与个人威信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之下仓促给出决策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促进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建设完成就要做好系统严格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程序设计工作,以便把实践中发现和归纳的良好做法上升到规则和制度层面,利用制度对河流管理的思路决策以及实践行为进行限制,避免出现领导个人自由裁决的情况,确保决策思路的有效性,全面增强管理法治化水平。利用这样的方法,对内能够防止由领导意志或认知改变造成的治河思路变化或者是治河工作虎头蛇尾浪费严重的问题;对外则能够让广大公众信服,增强公众对于行政行为公正性特征的认知与信心。总之,在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建构中,要积极利用立法方法,促进治理工作制度化,保证河长制的落实有法可依。

2、优化组织设置,提升持续化水平

在全面推进河长制的进程中,为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可持续性的践行河流治理工作必须提升组织化水平,优化组织设计,特别是设置有专门固定的组织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确保河长制获得持久成效。具体来说,建立河长制办公室等专门的议事与协调机构给出确定性的设置依据,同时对机构的编制以及人事活动进行规范,设置专门工作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专门化的培训和岗位职责的合理设定,防止发生机构人员流动过强的情况;明确机构性质和实际定位,坚持任务导向,除了设置好咨询职能外,还要设置好监督、协调等职能。不过只能安排要有明确划定,给出明确边界;改进机构运行机制,促进管理制度化以及程序化,保证机构作用的发挥在完善制度与规则的约束下进行。

3、改进指标设计,提高多元化水平

我国地域广大,同时各地在自然地理、经济水平、居民意识、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在治理河流以及构建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地方政府以及下级政府的职能以及主观能动性。考核指标体系是河长制长效落实的根本保障,因此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必须把当地的实际条件考虑在内,抓住客观事实,避免考核指标一刀切或统一化,尤其是要引入自主化指标,保证河长可以立足本地实际,灵活恰当的设计治河思路,提升治河工作的多元化水平。在指标的设置方面需要在原有硬性指标的基础之上加入河流自然指标、生态指标、美观指标等内容,更要引入民众的打分考核,促进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4、统一规划,加强水环境管理的力度

“河长制”可统一对水环境管理,能够统一的规划方案再去进行治理,是一套系统化水环境治理机制。宏观来看,治理期间需把经济发展和水环境的管理融合,兼顾地区经济的发展,统一规划。由于水环境的治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工程,通常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可承载经济和人口发展。因此,在治理时必须优先处理好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经济发展和水环境治理处于相同的地位。统一对治理工作以规划,对污染预先控制,构建税收、环保、财政等政策,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作保障。

5、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NGO的发展

构建一个健全、合理的市场环监局,把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融合,可为市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也要大力鼓励非政府组织,引导其参与到“河长制”环境治理工作中,扩展民众参与政策的参与途径,宣传河长制机制的理论内涵,增加大众对河长制的了解,知道河长制的任务和考核刚性等,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到河长制治理工作中。在治理期间和民众及时互动,充分发挥公民在“河长制”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治理水环境,利于“河长制”更长久的落实。

6、构建健全的环境法规

“河长制”的实施,强化政府的职能,加强政府的水环境治理责任。但是受到具体责任不够明确、法律环境存在一些不足等问题。我国自然资源雄厚,水环境是其中一种常见资源,是国家较为重视的资源类型。“河长制”的应用,巩固水资源管理治理效率,强化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的整体治理效果,也实现我国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为了强化水环境整体的治理效果,应先完善环境法规,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固定地方政府、地方领导以及职能部门的责任,细化地方政府以及地方领导的绩效考核、环境问责以及治理责任等方面法律制度。

三、河长制专业化学科化建设的思考

1、构建河长职业专业化教育体系

(1)构建以河长职责范畴的职业专业教育体系。建立包括水利学、行政管理学、环境学、法律与信息传播等5门主体学科专业体系。编写“河长管理专业主体教材”。

(2)构建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的培养体系。探索构建大中专学历教育、同等学历教育、第二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岗位培训与成人职业学历教育结合、全日制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

(3)建立包含河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的技术干部及相应开展河长高等专业教育培训职业学科体系。针对一般从业者,分层次开展培训或职业教育、中等全日制学部。

(4)建立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的立体网络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北京市水利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技术构架和水利中专学校教学资源作基础,探索专业化、职业化和信息化教育学习模式,建造远程教育云平台。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实现总部与分部安全、高速互联,研发移动互联学习终端。借助河长管理机构等网络平台,通过“造云、借路、建端”,探索河长+互联网模式。

2、积极探索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做好

(1)要确立能力培养标准,做到“因人施教”。能力标准,指按照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作明确说明;(2)积极借鉴德国模式做到“因岗施教”。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综合性强,针对性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河长职业人才;(3)科学设计课程。参照德国“cbet”模式的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三比七比例,重在河长制工作实践知识运用。

2、创建“河长管理学”,推进河长学院建设的实体化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按照分类管理学门类并无水务管理,更没有将河湖管理作为一个学科设置。目前,水利院校中水利管理专业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从事城乡防洪、排涝及污水处理等人才,侧重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建议组织研究构建“河长管理学”科,编写《河长管理简明教程》。内容包括制度背景、词语释义、发展历程、主要作用、面临问题、实施办法、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工作职责、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推行意义、社会影响,实施效果、典型案例和模式分析等;同时,要设计河长制管理专业体系,需包含水利、行政管理、环境、法律与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学科。

结束语

现代河湖治理管理制度是一项综合性专业管理体制,随着河长制工作持久深入开展,面临的专业化、精细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客观上也要求专业和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保障。而专业和职业教育,首要问题是要建立河长管理教育学科,服务于河长制工作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舒.全面建立河长制目标将提前实现生态环境损害将被终身追责[EB/OL].2017-08-24

[2]鄂竟平.推动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N/OL].人民日报,2018-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