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系统的临床检测孙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抗凝系统的临床检测孙磊

孙磊

孙磊(黑龙江省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056-02

【摘要】目的讨论抗凝系统的检测。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抗凝系统主要由一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组成,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活化凝血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活性,从而限制凝血的发生。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三种途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途径、蛋白C(PC)途径、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途径。

【关键词】抗凝系统检测

从理论上讲,l0MI血浆在凝血时生成的凝血酶就足以使全身血液凝固。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凝血只限于血管内皮受损发生出血的部位,而不会弥漫到全身血管,每毫升血浆中出现的凝血酶活性也很少超出8~10单位,这说明正常入血浆中有很强的抗凝血酶活性。

抗凝系统主要由一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组成,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活化凝血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活性,从而限制凝血的发生。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三种途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途径、蛋白C(PC)途径、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途径。

1.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存在于入血浆中,是α-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2000~67000,由425个氨基酸组成,半衰期70h,患病时半衰α期缩短。主要在肝脏合成,血管内皮细胞也可制造。ATⅢ是血液中重要的抗凝血因子,能灭活循环中的凝血酶与血浆中其他凝血因子,互相制约以维持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它能抑制血液中75%的凝血酶活力,可使FⅨ、FⅩ、FⅠ、FⅪ和FⅫ失去活性。

ATⅢ测定有活性测定和含量测定两种。血浆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AT-Ⅲ与凝血酶形成l: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2238,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正相关,而与AT-Ⅲ负相关,根据受检者吸光度(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AT-Ⅲ:A的含量,目前大部分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即采用此方法测定ATⅢ活性。血浆ATⅢ含量测定是应用免疫学方法定量测定ATⅢ的含量。目前在临床上多应用发色底物方法常规测定ATⅢ活性。

抗凝血酶Ⅲ测定的参考值为:含量0.19~0.31g/L,活性:90.3%±l3.2%

抗凝血酶Ⅲ主要反映机体抗凝系统的功能。升高一般不会引起病理性后果。减少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

获得性ATⅢ缺乏症见于:

(1)各种肝病(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败血症等。

(2)抗凝血酶Ⅲ丢失增多:如肾脏疾病。

(3)抗凝血酶Ⅲ消耗增多:如大手术之后或DIC,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抗凝血酶Ⅲ中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以致消耗增加。

(4)长期服用雌激素治疗等。

2.蛋白C(PC)测定

蛋白C是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蛋白。蛋白C激活后主要作用是使因子V、Ⅷ灭活,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同时抑制因子X结合于血小板膜磷脂。因而蛋白C具有抗凝和促纤溶作用。

蛋白C测定有活性测定和含量测定两种。活性测定一般采用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含量测定是应用免疫学方法定量测定血浆中蛋白C抗原(proteinCantigen;PC:Ag)的含量,有ELISA方法和免疫火箭电泳法。免疫火箭电泳法是在含抗人PC抗血清(抗体)的琼脂板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抗原),在电场作用下,抗原与抗体形成火箭样沉淀峰,峰的高度与血浆中抗原浓度成正比。受检者测得的峰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PC:Ag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含量。临床上多应用发色底物方法常规测定蛋白C活性。

蛋白C测定的参考值为:含量:免疫火箭电泳法:102.5%±20.1%;ELISA方法:0.19~0.31g/L;活性:发色底物法:90.3%±l3.2%。

蛋白C测定的主要临床应用为:PC减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PC缺乏症,后者见于DIC、肝病、手术后、口服抗凝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3.蛋白S(PS)测定

蛋白S的作用是促进活化蛋白C(APC)结合于磷脂,加速APC灭活Va、Ⅷa因子。PS在血浆中以两种形式存在,60%PS以非共价键与补体C41:1结合,对APC功能无影响,40%PS以游离形式存在,称为游离PS(freeproteinS,FPS),主要参与APC灭活FⅤa和FWa。

FPS活性测定采用凝固法:受检血浆中加入乏PS基质血浆(提供除PS外的其他凝血因子),PS可促进APC对因子Ⅴa、Ⅷa的抑制作用,纤维蛋白形成所需的时间与受检血浆中FPS的量正相关。根据受检者凝固时间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FPS的含量。总蛋白S(TPS)活性测定可用ELISA方法。

蛋白S测定的参考值为:PS活性(PS:A):65%~l40%。

游离蛋白S(FPS)含量:70%~l40%,总蛋白S(TPS)含量:70%~l40%。

蛋白S测定的主要用于蛋白S缺乏的筛查,FPS减低主要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PS缺乏症,后者见于肝病、口服抗凝剂等。

4.肝素测定

肝素与AT-Ⅲ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可灭活因子Ⅹa,在加入的过量因子Ⅹa的反应中,测定剩余因子Ⅹa对基质血浆的促凝活性,基质血浆与标本中的肝素含量正相关。

肝素测定参考值为0.1U/ml。

肝素测定主要用于监测肝素的合理用量,血浆肝素浓度以0.2~0.5U/ml为宜。

5.活化蛋白C抵抗(APCR)测定

判断血浆中APCR是否存在,一般以测定活化的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为基础。在被检血浆中加入APTT激活剂,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再加入CaCl2和APC,由于APC使FⅤa和FⅧa,从而导致APTT时间延长。若被检血浆中存在APCR,如FⅤLeiden突变等,其APTT时间不延长或延长不明显。APCR的判断标准是APC敏感性比值(APC-SR,APCsensitivityratio),即加APC(APTT+APC)和不加APC(APTT不加APC)的APTT比值。根据APC-SR的高低判断APCR存在与否。此外,将被检血浆APC-SR值与对照血浆APC-SR值相除,得到标准化APCR(n-APC-SR)误差更小。对FⅤLei-den突变,也可采用PCR方法进行分析。

APCR参考值为:APC-SR>2.0,n-APC-SR>0.84。

APCR测定主要用于:①筛查是否存在FⅤLeiden突变:APC-SR<2.0纯合子n-APC-SR<0.4,杂合子在0.4~0.7之间。②APCR现象:APC-SR或n-APC-SR异常即表明存在APCR,西方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多为FⅤLeiden突变所致,在其他人群中,虽然同样存在APCR现象,但FⅤLeiden突变并不是主要原因。

6.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测定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可以与因子Ⅶa和Ⅹa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它们失活。若TFPI水平减低易患血栓病。目前常用ELISA法检测血浆总TFPI,兔抗人TFPI多抗包被捕捉抗体。可测定三种形式TFPI总和。ELISA方法TFPI/Ⅹa复合物测定。发色底物方法测定TFPI活性。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参考值:(97.5±26.6)μg/L。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TFPI减低的筛查。

(三)抗凝系统检查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四)抗凝系统异常的常见疾病

因为抗凝系统的相关蛋白质的功能是抗凝血作用,一旦其含量减少或活性减低,都会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而如果其活性增强又会导致出血性疾病。

抗凝系统异常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1.先天性疾病

见于先天性PC、PS、AT-Ⅲ、TFPI缺乏症,其临床多表现为反复的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多为深静脉血栓。

2.获得性疾病

(1)获得性PC活性与含量减低:DIC、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抗凝剂。

(2)获得性PS降低:见于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抗凝药物等。

(3)获得性抗凝活性增强:肝素使用过量;抗因子Ⅷ、Ⅸ抗体形成;蛇咬伤、水蛭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参考文献

[1]杨肇立,李俊如,李健.检验项目选择及临床应用要点2008.

[2]陶义训编.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