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成分输血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临床成分输血应用研究

卞义博马爱萍

卞义博马爱萍(河南卫生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451191)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247-0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成分输血分析,规范临床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血液利用率。方法对2000-2009年我院临床科室成分输血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血使用率由2000年的76.6%上升到2009年的99.96%。结论成分输血,节省血源,副作用少,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成分输血是现代科学的输血方法。

【关键词】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合理用血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合理用血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过去输血主要是输注全血,输注全血有时很难达到临床预期的治疗目标,我院自开展成分输血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巩固我院成分输血工作成果,更好为临床服务,对2000-2009年我院成分输血的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血液成分来源:来自于新乡市中心血站,质量符合卫生部《血液成分标准》,主要血液成分有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新鲜冰冻和普通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

1.2资料来源:临床应用相关全血、血液成分的资料来自我院输血科临床输血记录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方法:成分输血利用率(成分输血率)的计算方法[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计算:每采集200ml全血为1U,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为1U成分血。成分输血利用率(%)=成分输血数(U)/(全血输血数+成分输血数)(U)×100%。全血、成分输血应用范围:我院临床各科室患者,主要是急性创伤失血和手术用血。

2结果

我院2000-2009年临床输血情况:2000年全血使用2973U,2009年使用4U,逐年明显下降。红细胞和血浆2000年分别为5127U和4058U用量逐年上升2004年用量达高峰,以后为下降趋势。血小板用量有增加趋势。冷沉淀2004年用量有所增加。白细胞应用不良反应较大2004年后临床上已不使用。成分输血率2000年为76.6%,2009年达到99.96%成分输血率逐年提高,具体用血情况及成分输血率见表。

2000-2009年成分输血(U,%)表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已把成分输血的临床实际用量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医院乃至临床医生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2]。我院开展成分输血以来成效显著,通过我院临床用血统计分析,成分输血率呈逐年上升,全血用血量明显下降。2000年成分输血率76.6%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在各种成分输血中,以红细胞应用最多,这与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广、制备容易、保存时间较长等有关。用血总量前5年有所增加,增幅不大,以后逐年减少,成分输血率逐渐上升。这与近年临床输血观念转变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有关,普通择期手术用血量明显减少。过去临床输血多使用全血,造成一些患者不适当大量输注全血可能会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给受血患者带来危害。成分血液制品具有纯度高、体积小、运输方便和疗效好的特点,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地预防有害成分的输入,以避免对人体的损害,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大剂量输血,更能显示出成分输血的优越性。成分血液制品是将采集的全血在一定时间内,分离出不同的血液成分,根据各血液成分的生物学特性储存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各血液成分的活性,对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或红细胞悬液,使患者红细胞数和血色素升高,携氧能力增强纠正患者贫血,改善了病人生存状态。对失血性休克或出血较多的病人救治中,大剂量输血时,应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少含或不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可防止白细胞在失血性休克,粘附微循环静脉壁或嵌塞于毛细血管,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中,释出自由基、溶酶体、白三烯等活性物质[3],引起机体细胞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加重对失血性休克救治的难度。洗涤红细胞更适应有输血史或需要多次输血者,可以减少不良反应。长期多次输血的病人,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制品时,易产生发热反应,因此,需长期输血治疗的病人输血时应输洗涤红细胞。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因其创面渗出丢失了大量的胶体成分。需要补充大剂量血浆成分维持循环的稳定。大量成分输血要注意凝血机制障碍问题,因输注的红细胞悬液缺乏凝血因子,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同时,应及时给予含凝血因子的血液成分。在大剂量输血时,抗凝剂可降低血钙,低钙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大剂量输血时应注意补充钙剂。成分输血除可以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输注血液成分,减少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可一血多用,节约用血,提高疗效,已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医院管理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刁艳妮,张莹.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2):153.

[2]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

[3]刘景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0,2(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