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环保观念的日益增强,自上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诞生以来,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环境审计研究成果。本文从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及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并总结当前国内外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以期有助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推进。
关键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2012年,中国经济每年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而世界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足3%。在197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4062亿元,而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己高达74.41万亿元,38年间,增长了183倍。然而,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经历过的一样,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回顾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1、环境审计的定义及本质
环境审计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国内外对环境审计有不同的称谓,如“环境审计”,“绿色审计”,“环境保护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Tomlinson&Atkinson(1987)阐述了七种类型的环境审计定义:环境影响报告草案审计、决策点审计、执行审计、绩效审计、项目影响审计、预测技术审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审计,分别代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阶段和内容的审计。此研究中“环境审计”等同于“环境影响评价”。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研究相对较晚。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张彤(2000)认为环境审计不应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刘达朱、王本强等(2002)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将政府环境审计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
2、环境审计的目标
Flint(1989)指出审计是一种保证受托环境责任有效履行的工具,是落实受托环境责任的控制制度。所以,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既可以作为环境审计对象,又可以作为环境审计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目标的观点也没达成共识,具体分为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其中,二元目标论的观点在环境审计目标研究中占较大比重。一元目标论只是简单的列举了环境审计工作应当达到的目标。蔡春(2006)认为,环境审计目标由环境审计的本质决定,受到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和人的主观因素支配。
3、环境审计的内容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评价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对能源来源、市场需求的影响;(2)评估联邦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效益,改善环境、控制污染源,补充环保法规的不足;(3)评估、分析联邦土地开发经营项目的合规性、成本效益;(4)评估垃圾、核废料的处置情况;(5)评估面对全球化环境问题时采取的国际协调策略。
而我国的环境审计内容主要认同审计署(2009)提出的观点,即政府审计内容主要涵盖三个层面:一是土地、矿产、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二是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三是对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地区的生态保护。
三、总结与评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对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尽管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发展快速,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较以往都有了一定突破,为环境审计未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值得肯定。但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再实证研究层面,我国目前关于环境审计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环境审计研究的论题相对更广泛和多样化,而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与综合探讨方面。并且国外研究着重于环境审计应用问题,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早期偏向于基本概念与问题辨析,近几年环境审计的实际应用研究才有所增加。
从研究视角上看,国外研究视角较微观,多从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审计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我国环境审计的有些研究则是在总体发展状况层面予以探讨。另外,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外部职业团体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国内外环境审计实务中的发展情况有异,国外对会计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作用的发挥和所处的地位状况多为关注,我国则更侧重于政府环境审计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学者多运用问卷调查、数理模型、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环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环境审计问题。国内环境审计主要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国内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基于实际调查的较少,且鲜有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环境审计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璐,徐琳瑜,王凯.企业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83-86.
[2]王爱国.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东岳论丛,2017,38(10):110-121.
[3]胡耘通,何佳楠.水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8):13-18.
[4]赵金燕,宋传联.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制度的变迁历史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6,32(11):179-183.
[5]雷铭.水环境审计设计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6(11):58.
[6]张立伟,宋传联.我国环境审计制度问题评价[J].生态经济,2016,32(06):196-200.
[7]谢志华,陶玉侠,杜海霞.关于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定位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6(01):11-16.
[8]姜海鹰,翟传强.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第16次会议综述[J].审计研究,2015(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