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学校教师李凤娇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学校教师段友亮
课标要求及分析: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第一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观察,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和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学习水平是经历和了解,学习内容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电学知识已有所接触,能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优势: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劣势: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学习。本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化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材分析中又提到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所以本课确定的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根据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的劣势,所以预设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和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它们的相互作用。
2、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只
3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4通过摩擦起电现象及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的习惯。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预设时间4分钟)
1、观看“怒发冲天”视频,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将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现象。
3、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习完本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视频和演示学生熟悉的物理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索的氛围中。】
活动二、合作交流,互动释疑(预设时间28分钟)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找一名同学演示下列两组实验
(1)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
用橡胶板靠近碎纸屑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提出问题: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带电的概念及摩擦起电现象。
【点评:采用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被头发吸起来。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靠近兵乓球等轻小物体。摩擦过的矿泉水瓶靠近空的易拉罐。
【点评:通过用身边常见的物体做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道理。使学生思维由抽象走向具体,从物理走向生活。】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演示下列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实验1: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总结的能力,体验自己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化的思维能力。既解决了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重点】
3、验电器电荷量
(1)验电器:根据上面的学习,让学生讨论哪些方法可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B.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C.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学生分组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小组分析、讨论现象原因,进行总结,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点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总结出验电器的原理。】
(2)电荷量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荷的概念、单位、符号等。
【点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的结构
视频:狗狗变狮子
动画:原子的结构
2、摩擦起电原因
Flash动画: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
【点评:用播放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式启迪创新思维,建立对微观粒子的形象认识,优化课堂结构,让物理课更生动。从微观角度认识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化难为易,加深理解。】
(三)导体和绝缘体
依次将塑料尺和铜丝放在带电体和验电器之间,观察金属箔张角变化,比较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预设时间4分钟)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可能带电,也有可能。
2.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点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一步巩固本课重难点。】
活动四、梳理课堂,归纳总结(预设时间5分钟)
1.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点评: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梳理今天的收获,并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总体点评:
(一)像《两种电荷》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灵活、务实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现象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
(二)考虑到学生对摩擦起电有很多感性认识,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很普遍。学生实验旨在让学生感受物理就源于生活实际,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概括能力。但在授课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实验是否成功,而缺乏对现象细致的观察和对多个现象的比较、归纳。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转移教学重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
(三)挖掘信息技术潜在优势,优化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持久兴趣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中“原子的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实质”如果不用flash动画演示出来,普通的物理实验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在现实环境下难以呈现的现象,能够再现科学的真实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