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高楼镇中心学校资中641200)
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应当做到两个善于,即教师不仅善于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且善于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或是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人教版实验教材将其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该文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的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对景物的描写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本文值得反复阅读并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很多,一般教师需要安排两个课时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可是有教师却只用了30分钟时间完成了一节“课改课”,余下的15分钟用于教学拓展:首先是投影老舍《想北平》中的两段话,让学生阅读讨论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的;接着教师又投影显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让学生齐读并重点品味“相看两不厌”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布置了一个大而不当的课外探究题:很多人认为老舍是丹青高手,请思考《济南的冬天》一文具有哪些绘画艺术的特色。虽然新课改并不反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与重组,但对待一篇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美文,如此取舍与“拓展延伸”,就不仅有违编者意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失去了一次与大师亲密接触的好机会,真让人遗憾。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拓展”与“延伸”呢?我以为教师应着重思考与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无必要拓展与延伸?并非任何课文、任何内容都有必要拓展;也并非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延伸。对此,李海林老师说得好:“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显然,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应该是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的,那就是拓展的立足点是课文,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且是必要的阅读经验与应有的课文阅读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最大化。
怎样拓展延伸?这牵涉到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与实际把握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教师在新课改师资培训的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中,基本上能够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教师的素养,却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感悟;同时,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感悟,处处践行时,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最基本理念便会不断地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因此,教学内容的迁延与学生思维的拓展自然也应该服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首先,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基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指已往的生活,也指面向学生未来的生活。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就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样,教学内容的迁延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并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起新的知识。
其次,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突出语文性。教朱自清的《春》,并不意味着与春有关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拓展;同样,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不是与老舍有关的内容或是与文章某个方面有关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进行延伸。所以,这里有两个误区特别要注意,一是以为将课外的东西引入课堂就是拓展,二是以为围绕文本或是其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就不是拓展。有时候“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第三,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主要是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延伸拓展的问题。简而言之,应服从两个需要。一是理解与思维的需要。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教材课文有难易之分,学生层次有好差之别。对于课文理解上的困难,有的可能是有共同的,有的则可能是个别的。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的前提出发,教师辅以必要的材料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是一种出于理解需要的拓展。
如有位教师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考虑到课文背景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就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查询相关资料,并制成卡片。上课时,教师有选择地投示“鲁迅杂文特色”、“写作背景”、“关于《大公报》”、“舍身求法的法显”等内容,较好体现了教师组织学生寻找、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可贵意识。当然,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学生的思维出现某种程度的高原现象时,围绕教学内容(课文)适时地进行补充、引申与拓展,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有人戏说“学数学要学智商,学语文要学情商”。这话虽不完全正确,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古人追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情趣,山水景物,曾引起无数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并拓展开来,如郦道元代借《三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那种从容与豁达……对学生的情感及道德思想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语文教学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