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兵姐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人民医院儿科223900)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051-01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热时机体代谢和能量代谢明显增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导致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对小儿疾病的转归有十分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发热应首选物理降温[1]。
1发热定义、机制及时相
1.1发热定义
一般对于儿童体温正常判断会采用成人标准,腋下测温为36.0-37.0℃;口腔内温度为36.3-37.2℃;0-3个月婴儿正常肛温为(37.5±3)℃大龄儿童直肠温度为37.5℃.目前临床工作中大多将直肠温度≥38℃定义为发热,高热临界值大多设定为39℃或39.5℃,有的甚至采用40℃[2]。
1.2发热机制及时相
根据体温调定点理论,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有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
2物理降温作用原理
1、物理降温原理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机制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产热的基本方式包括:基础代谢产热、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寒颤产热和非寒颤产热。而机体约85%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热的,皮肤将通过热传导和血液循环从机体深部转移到体表的热量以辐射、传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散失到外环境中[3].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相反体温降低。物理降温就是促进皮肤的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3小儿物理降温方法
3.1冷敷法
发热可致颅内压增高,因此患儿头部的降温尤为重要。张彩云将冰块菱角用水冲去,冰袋放置于患儿前额、头颌下、腋腹股沟等处,30分钟后即见明显降温效果。张秀云[3]自制了冰点下降的乙醇冰袋效果良好。刁连英等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盐水冰袋进行降温发现,10%的盐水冰袋在室温环境下持续3h其温度仍在-5℃.乙醇和盐水冰袋可始终保持雪融状,低温持续时间长,与体表接触充分,易于固定,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清水冰袋。但不能适应急诊短时间的大量需求。研究发现,降温贴可持续降温降低局部体温,使用方便。
3.2擦浴法
温水擦浴温水擦浴具有以下优点:无禁忌症,可清洁皮肤,消除汗液,国内同行通过临床观察温水擦浴降温虽然不够持久,但短时间内为快速降温的有效护理措施。有助于高热患儿减少高热惊厥等并非症的发生。杨丽梅认为,擦浴降温后易引起寒战反应,原因是擦浴与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相违背,不能使调定点下移。李素娥却提出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有以下优点:(1)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2)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已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
3.3灌肠法:除基础护理书中讲述的灌肠法外,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方法是取生理盐水200-300ml,温度以4-6℃为宜,将肛管用甘油等润滑油擦拭后插入肛门,再将准备好的盐水用注射器注入或灌入,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肛门加紧10分钟左右,以防盐水排出冷盐水灌肠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宜家庭中操作。王超琴采用20-25℃灌肠液灌肠后30分钟和1h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温37-40℃灌肠,但冰水灌肠可引起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较严重的不适感,一般不推荐使用。
3.4温水沐浴适用于面色苍白,四肢凉的患儿。水温37-38℃,用大毛巾浸湿后,包裹患儿或将高热患儿置于较体温低2-3℃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1]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沐浴时多擦皮肤,达到扩张毛孔,降低体温,易于出汗的目的。水疗时应避免受凉,合并肺炎和腹泻的患儿慎用。
3.5静脉降温法: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为探讨较理想的降温方法,有人通过中枢性高热静脉降温法的临床研究,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1]。
4总结
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是物理降温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劳累且需要技巧的护理方法,物理降温使用时要选择时机。发热的过程分:(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2)高热持续期(3)退热期,体温上升期要注意保暖,高热持续期要给予降温,退热期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皮肤护理。为了保证小儿物理降温更有效地使用,要求操作者按照操作常规进行操作,确保物理降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姚梅琪,高雅文,刘蒙娜,等,中枢性高热静脉降温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76.
[2]扬文娟,发热患物理降温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11、(31):11、1-1.
[3]、程韵蓉、文飞球、温爱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不同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