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目前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中医药人才的匮乏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中医药学理论及临证施治方法,保持规模化教育下中医药的自身特色,仍是目前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首先继承是重中之重,其次,疗效才是硬道理,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去理解和学习中医的理论并实践,树立能学好和运用中医的信心并产生强烈的兴趣,与现代医学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让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力量。
【关键词】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355-02
2016年12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数量和服务领域有待提升,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自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并不少,但实际就业日趋艰难,毕业后改为西医临床或其他行业的较多,部分坚持从事中医事业的毕业生也无明显学术建树,陷入“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境地,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医队伍存在的良莠不齐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声望并束缚中医的发展。因此目前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中医药人才的匮乏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现代中医教育的现状
1.1课程设置
现代院校教育将课程按照学习时间和进度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桥梁课和临床医学课四大类,且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医本科医疗专业中西课程课时比例为6∶4,甚至是5∶5,虽然课程之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不可否认的造成了课程门类繁多、学制长、知识堆积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而且中西课程交叉开课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中西医两种思维相互迁移[1]。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中医学来学去总觉得难以理解。而对西医的明白易懂,且好就业等原因而逐渐远离了中医。
1.2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2]。现行中的教育模式多为教师集体备课、以教科书大纲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以应试为主的大班院校教育,辅以门诊跟诊、见习、案例讨论等方法。另外虽然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纳入师承制,引入班级为单位前提下的导师教学制,是中医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但临床专业学位导师因专业分科的限制而影响了知识的广度及深度,背离了中医整体观的基础理论指导思想,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临床思维,从而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临床,更难以评价学生继承导师经验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虽然院校教育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与规范化,成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基石,但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影响,如何传承中医药学理论及临证施治方法,保持规模化教育下中医药的自身特色,仍是目前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2.如何提高中医教育质量
2.1继承是重中之重
我们现在老是提倡要发扬,要创新,要中医现代化,可是,没有继承,哪里来的发扬、创新、现代化,别说我们的老百姓不了解基础的中医养生文化,我们的中医学生,中医大夫又有多少能身体力行的把中医思想和文化融入的自身的生活当中去了呢?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好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功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继承是发扬的基础,发扬是继承的目的。[3]程氏主张:“中医的发展首先还得老老实实地做好继承工作,继承要求全面,要求系统,要求分析,要求实践,只有在全面、系统、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才具备发扬的条件。”[3]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做了表率,也为中医教育事业长期的低迷振奋了士气,让大家为中医全球化的发展看到了机遇和挑战,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继承与发扬对全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2.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疗效才是硬道理:要想让中医成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让中医学生亲眼看到、认识到中医的有效性,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这才是中医真正的优势和特色。其实,要想培养一批热爱中医,疗效卓著的真正中医师,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中医疗效让人心服口服;(2)中医发展有美好前景。第一个条件需要带教老师的整体学识和临床能力体现,学生才能直观感受到。第二个条件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也逐渐具备了,给大家展示了未来中医全球化发展的美好前景。要以形象易懂的理论解释、行之有效的实践工作、大量疗效满意的患者口碑等形式让学生肯定中医、相信中医、鼓励中医、运用中医。
2.2.2从生活中学中医入手:一个本科中医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对中医的认识几乎为零,在之前的西方思维惯性下很难理解和接受中医思维和理论,而且在中西医同时学习,西医学习比例更大,中医思维抽象而西医思维明了的情况下,难免产生中医难学难以理解的消极想法。从临床带教来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为考虑到中医是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和临床观察中经验总结得出的,是一门朴实无华的生活实践医学,之所以让人们感到难以理解是由于近200年的“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影响下,人们对中医的不理解而觉得“玄”。于是提出“从生活中学中医”入手这个想法,为学生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首先《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篇,就很好的从生活中解释了人应该怎样养生,怎样的生活习惯是错误的,怎样做才能“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为什么“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怎样“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理解并实践生活规律,注意对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睡眠、劳动及精神等方面的调养,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精神养生法、睡眠养生法、饮食养生法、起居养生法、四时养生法等。让学生看到和明白中医基础理论,是古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观察和实践后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精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和实践,他们应该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从这些知识入手,接触中医,开始探询中医理论的奥秘。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通过这样的中医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中医,处处可学到中医。
2.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完全健康的成年人几乎很难找到。在学生群体中本身就有很多亚健康甚至身体带有疾病的学生。所以刚开始,完全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看病和讨论,老师加以引导并用经典理论分析理法方药,指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习惯,同时结合西医的理论联系实践做出解释,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西医理论并不互相排斥,是互相可以解释的通的,通过临床带教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学生当中是十分受欢迎的,而且能快速建立起学生能够学好中医的自信心,并逐渐开始积累自己的经验,走上实践-成功-再实践-再成功,或实践-失败-成功(在自学和独立思考下或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态度积极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我们要教会学生中医的思路去发展中医,不能被西医思维带着跑,用生活处处皆中医的的思想去看待中医,让中医回归的原本的状态:生活化。我们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医的优势,面对自身的不足,与现代医学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让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4,23(6):76-77.
[2]徐雅,李卫红,许筱颖,等.基于BB平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9-40.
[3]裘沛然.五十年铸就辉煌,新世纪再续华章———怀念程门雪先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