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

/ 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

王志远(辽中县人民医院辽宁辽中110200)

院前急救在整个颅脑损伤救治中十分关键,重型颅脑损伤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它救治困难,病死率高,转移病人也有一定的危险。颅脑损伤早期呼吸循环紊乱,对病人的后续治疗及预后有直接影响。伤后曾出现低血压(收缩压12KPa)和缺氧(有呼吸暂停、紫绀Pa028KPa)的病人预后明显变差。现将我院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的经CT及临床证实的98例,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本组98例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6-78岁,平均42.3岁。

临床表现本组中出现昏迷58例,嗜睡37例,清醒3例,头痛40例,恶心呕吐83例,抽搐34例,大小便失禁12例,肢体瘫18例,瞳孔改变27例,神经反射消失5例。

急救方式及结果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出动配备抢救设备和药品的救护车去现场,根据损伤情况,由急诊医护人员紧急处理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结果除5例途中死亡外,93例入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2讨论

2.1颅脑损伤的一般特点

几乎所有病人发生在工作和生活现场或交通道路上,发病后需院前急救和后续治疗。多涉及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颅脑损伤所造成的脑损害在伤后到几天中发展演化,如脑水肿、颅内血肿及急性颅内压增高等,损伤严重者可出现脑疝,损伤常合并其它器官的损伤,合并重要器官损伤者死亡率增加1倍。

2.2急救措施及经验

在急救现场,病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急救医生只能通过在场人员对发病时间,受伤原因及发展过程作重点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查体、检查时动作要迅速、细致,以免漏检重要的损伤及体征。重点检查受伤部位、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眼球位置、肢体功能及生命体征,并作扼要记录。

颅脑损伤常伴头皮损伤,因头部血运丰富,伤后可发生大量出血,以致休克,现场急救发现头部有活动出血时,立即止血,加压包扎头部止血是常用的简单止血方法,而且效果很好。如有较大血管破裂出血,可用止血钳钳夹止血,必要时可将出血部位全层连续缝合止血,如现场条件差,病情急,可不必彻底清创,待到医院后再彻底清创。对软组织创伤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尽量避免环扎,有肢体大动脉损伤者可环扎止血,但必须用软物衬垫,并记录环扎时间,环扎一般不超过5小时。

对于有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呼吸道积存大时食物残渣、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缺氧的病人,用手清除口内异物,必要时用手挤压气管,诱发咳嗽反射,以利于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呼吸不畅,可用双手将病人下颌托起,如利用舌钳将舌牵出效果最好。对轻度呼吸困难者一般无需处理,如发生间歇性呼吸,呼吸暂停时就需给予人工呼吸。常用的简单有效方法是徒手人工呼吸,即压迫胸廓使肺部气体排出,停止压迫使胸廓扩张而吸气。有肋骨骨折者不宜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此外还有口对口呼吸法,如病人牙关紧闭或有口腔外伤也可用口对鼻呼吸法。

在现场急救中,纠正休克也相当重要。重度颅脑损伤病人70%存在缺血性脑损害,对于休克病人首先考虑出血引起,详细的全身检查是完全必要的,对活动性出血要采取各种相应的止血措施,对合并脏器损伤及大的骨折者尽快转运。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快补足血容量,纠正低血压,有资料报告静脉给予7.5%盐水,既可补充血容量,又可控制入量,改善预后。在中东战争中,治疗出血性休克,应用平衡盐和血液比例平均为10:1,平衡盐组未见不良后果。对于考虑有颅内占位病变及脑疝征象时,在低血压纠正后,应给予过度通气及甘露醇治疗。

急救中的转运是院前急救的一部分,是否转运决定于病人病情危重程度,路途远近,路面情况。运送重危病人进一步治疗固然重要,但要全面衡量利弊,以免途中病情恶化。在转运中对病人最大的威胁是颠簸、摇晃,一方面影响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另一方面可能加重脑水肿或引起颅内出血,因此,防震措施要搞好。在转运中一般采用平卧位,有呕吐可能的宜采用侧卧位,以防误吸,途中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认真记录途中病情变化,为入院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途中发生躁动,癫痫及颅内压增高时可给予安定、鲁米那、20%甘露醇及速尿等治疗。

总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主要针对急性呼吸、循环障碍、休克、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进行救治,打断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的脑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通过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使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病残率下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铎.颅脑损伤的急救、复苏和颅脑损伤的分级救治.见:实用颅脑损伤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05--319.

[2]邵孝伟,蒋未明.心、肺、脑复苏,见,急诊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63.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颅脑损伤,见,实用神经外科学,第1版,北京,战士出版社,1998,453-454.

[4]赵连壁,郭志文.伤员后送工作,见野战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21.

[5]黄其林等.短时低空条件下转运伤员的选择与处理。航空医学杂志,1995,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