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干部内科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寻找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发生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结果:药物外渗与药物因素、物理因素、血管因素、护理因素及患者因素有关。结论:在输液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及减轻药物外渗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282-02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或刺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轻者表现为局部组织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疼痛,重者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可至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1.药物外渗的原因
1.1药物因素
临床报道有多种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损伤,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及刺激性有关。
1.1.1高渗溶液:如50%的葡萄糖、10%氯化钠、20%甘露醇等。
1.1.2阳离子溶液: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等。
1.1.3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1.1.4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1.1.5营养制剂:如脂肪乳。
1.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及压力有关。
1.3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4护理因素
血管选择不理想、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固定不妥当、输液过程中巡视观察不到位等。
1.5患者因素
患者不合作或输液时间过长,患者改变体位致针头滑脱。
2.药物外渗的防范:
2.1做好药物外渗高危性评估:
2.1.1识别高危患者,正确评估患者生理、病理状态,血管结构与功能状态,是降低药物外渗的首要因素。低龄儿童[1]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儿童血管较细,在穿刺时与操作护士配合欠佳,即使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过度活动,也易发生药物外渗;昏迷、精神异常、脑卒中颅脑损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措施难以积极配合,加大了静脉穿刺或输液管理的难度;老年人皮肤松弛,血管活动度大,血管弹性差;重症患者如休克、严重脱水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特殊患者如手术麻醉患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药物的重症患者均属于高危患者。
2.1.2识别高危药物:前面所述的高渗溶液、阳离子溶液、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物、脂肪乳等均属于高危药物。
2.2选择合适的输液血管和穿刺部位
使用高危药物的高危患者,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尤其要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起效慢、静脉瓣多,如上肢血管情况太差,穿刺困难,可请有资质的人员为其行PICC或深静脉置管。
2.3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与技巧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争取一针见血,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具如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浅静脉的破坏,输入高危药物时忌用钢针,因为钢针易刺破血管壁致药物外渗,输液时局部热敷可使血管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适当提高液体温度,可避免输液过程中血管痉挛。
2.4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
针对患者和家属采取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认识静脉输液基本的护理学知识,特别是高危患者及使用高危药物的患者,更应强化健康教育[2-3],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危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护士。
2.5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挤压针头有无回血,挤压时避免针尖翘起致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要结合多种因素,不能只看有无回血,肥胖患者难以判断时,可用手按压注射部位,观察有无凹陷,如有凹陷说明有液体外渗,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3.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3.1小范围外渗: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局部可用50%的硫酸镁或95%酒精外敷,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做好床旁交接班。
3.2大范围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给药,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报告护士长、护理部,邀请护理专家,必要时邀请医师、药剂师参与护理会诊。
3.3根据外渗药物的理化性质、药、毒理作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症状,积极对抗局部药、毒理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乃至全身的损伤。
3.1.1高渗溶液、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40%的氯化钠,碳酸氢钠、10%氯化钾、钙剂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654~2或50%硫酸镁湿敷,也可用1%普鲁卡因2ml+0.9%生理盐水2~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0.9%生理盐水2~5ml局部封闭。
3.1.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3.1.3化疗药物: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用0.9%理盐水10~20ml滴入,以稀释局部药物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也可用1%普鲁卡因2ml+0.9%生理盐水2~5ml局部封闭。
3.1.4脂肪乳:局部用酒精擦敷,扩张血管,为避免局部坏死,可将透明质酸酶150~300u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
3.4局部封闭方法
选择合适型号的肌注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度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一次。
3.5其他
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物渗出的外敷。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换一次。
3.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碘伏外涂,也可用鸡蛋清外敷。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应进行植皮。总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该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密切观察局部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及床旁交接班,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吕华,楼晓华,李忠明.静脉输注钙剂流程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A);32-33.
[2]郭凤英,陈洁,罗展玲.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和防治.实用护理杂志1996,12(2);50.
[3]戴建华,赵继军,王冰心等.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