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补法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小儿药证直诀》补法浅探

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1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7)

(2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古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儿科代表作,是儿科学发展的重要瑰宝,本文通过对《小儿药证直诀》治法的文献研究,全方面地阐述了钱氏补法的心得与体验。对后世医家论治小儿补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补法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17-02

【Abstract】“Pediatricdrugcardstraighttactic”istheancientChinesepediatricdoctorsQianYipediatricmasterpiece,isanimportanttreaturepediatricsdevelopment.Basedonthe“Pediatricdrugcardstraighttactic”literatureofthegoverninglaw,allaspectselaboratedQianfilllawexperienceandexperience.HaveamajorimpactontheTreatmentofPediatricDoctorslaterfillmethod.

【Keywords】Pediatricdrugcardstraighttactic;QianYi;fillmethod

钱乙,字仲阳,生活于公元1037~1119年间,山东州(今山东省郓城东平)人,钱乙行医40年,积攒了丰富的临床心得,为小儿科前进与升华作出了杰出奉献,故被誉为“儿科之圣”。他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书[1]。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从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立新法、创新方,对后人影响极大,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楷模。补法为《小儿药证直诀》常用之法。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钱乙在治疗上推崇以“柔、润”为准则,顾护小儿正气,反对痛击大下,中病即止,勿伤脾胃。钱乙主要将补法应用于伤风吐泻、疳证、慢惊风及咳嗽等四方面。遣方投药寒温适宜,补泻并用,扶正祛邪顾全,以柔养脏腑为本,至今指导临床运用,其中对补法的运用尤为精到,现整理阐述如下。

1.补脾止泻法

钱乙认为小儿疾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对脾胃病证的论述相当精辟,强调后天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在治疗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为后世脾胃学说开创了先河[3]。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生变证。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易伤脾胃,发生吐泻,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形成脾虚泄泻。伤风吐泻的病因,“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多次强调“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4],当患儿出现疲倦、嗜睡,食欲减退、吐呕,身冷时,就需考虑存在伤风吐泻的可能。针对脾虚,不同于习医所采用的大剂量黄芪、人参大补脾胃法,钱乙认为应以温药和之。益黄散为其主方,方中用陈皮、丁香、柯子、青皮、甘草4味药,陈皮补气健脾,柯子涩肠止泻,达到标本兼治之效,且用药平和,体现了钱乙用药寒温适度,攻补兼施的特点,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由此可见,钱氏对儿科疾病的论治中始终贯穿了脾胃调治的重要性,定立清、补的治疗法则,对后世的脾胃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

2.补虚消疳法

钱乙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

病……故小儿之脏腑娇嫩,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明确指出小儿疳积根本病因在于脾胃虚弱亡津液,小儿脾常不足,若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诸疳证。且为虚实夹杂之病,以虚证为主。治疗以补虚为主,补法在疳积中应用广泛,钱乙提出以五脏分类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肾疳、筋疳、肺疳、骨疳,且各疳证均有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如文中所言“肝疳,白膜遮睛,当补肝,地黄散主之。心疳,面黄夹赤,身壮热,当补心,安神丸主之……诸疳,皆依本脏补其母,及与治疳药。冷则木香丸,热则胡黄连丸主之。”钱氏在文中详细指出各疳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归其根本,在于“依本脏补其母”,根据《内经》“虚者补其母”的原则,着重扶母助子,使母盛子旺,同时还需泻其乘侮之实,如此多管齐下,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恢复,在前人的基础上,化裁新方,勇于创新,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3.温补止惊法

钱乙认为“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亦有诸吐利就不差者,脾虚生风而致慢惊。”明确指出慢惊风病因、病性、病位,认为慢惊由脾虚生风而成,造成脾虚的原因有三,其一,乱用方药,不加以辩证论治,导致患儿久病致脾虚,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其二,小儿伤风受凉,上吐下泻,医误用凉药治之,使脾气更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本因伤风而致脾虚,治宜去脾间风,后补其胃;其三,吐泻日久不愈,重伤脾胃,脾虚生风而致慢惊。而对于其选方用药,钱乙首选栝蒌汤,认为“其无阳也”,故治以温阳补虚。本方仅选用两味药,栝蒌根性甘,微苦,微寒,甘遂苦,寒,两药性寒,均无温补功效,故炒焦之,乃温也,复令煎麝香薄荷汤调下,以增强开窍醒省、健脾祛风之效。书中记载钱氏治疗慢惊案例一则,钱乙先以瓜蒌汤温之,后身温,但大小便不解,时医以八正散使其通,身复冷,钱氏认为此时利大小便即死,久则脾肾俱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及地黄丸,患儿一月而痊也。钱氏通过审查病因病机,使先后缓急得宜,虚实把握得宜,误治之变证自然得愈。

综上所述,钱乙用药简明,灵活变通,善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心得演化,化裁古方、勇于创新,值得后人学习。

4.补肺止咳法

小儿脏腑柔嫩,自身御邪力量较弱,便于被外邪所伤,肺为娇脏,主皮毛,小儿肺脏成而未全,易为邪气所感。肺主宣发肃降,小儿之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不完善,固表抗邪的功能较弱,“治节”一身之气的职能未健;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或因大人养护失职,使小儿易于受外邪侵犯,从而引发受寒、干咳等肺系疾病。钱氏认为“夫嗽者,肺感微寒。”同样在《黄帝内经?咳论篇》中也有此论述。《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日[6]:“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在《直诀》中咳嗽篇的最后提出了咳嗽辨证论治的总体原则:“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在《直诀》对咳嗽的辨证论治中辨虚实是全篇的核心。分别从咳嗽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病程长短来详细论述咳嗽的辨证和治法。且钱乙重视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创立儿科五脏证治法则[7]。《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日:“假今肺虚而痰实,此可下。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虚实夹杂,先予扶正,培土以生金,金实再泻痰热。待邪去,恐肺气受损,再当补肺。在段斋四岁郎子咳嗽身热咯血案例中,患儿本肺热,他医以桔梗汤即防己丸祛痰止咳、扶正补肺,用药后仍未愈,反而致使病情变化,出现涎上攻,吐、喘不断。钱乙通过详细审查病机,辩证论治,及时分析病情变化,认识到患儿热涎上潮是其标,咯血肺虚是其本,采用“先下其痰,然后补脾肺”的诊疗准则,并告诫“若先补其肺为逆耳”。主张“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由此可以看出,《直诀》非常重视咳嗽病程的长短,主张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在辨别虚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盛则下之、久则补之的治嗽大法。

综上所述,钱乙善用补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辩证论治,勤学古训,博采众方,又不拘泥于古,随证加减,其理法方药,灵活通变,匠心独运,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8],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一步去挖掘、整理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国臣.唐宋金元名医书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3]刘会杰.浅谈钱乙脾胃观及其方药特点[J].河南中医,2008,28(1):25.

[4]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2

[5]雷英菊,项磊,卢素红.《小儿药证直诀》治法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87-88.

[6]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72.

[7]曾晓翠,李金亮,王瑞杰.从小儿五脏特点浅谈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3,33(1):21-24.

[8]王思璀,常存库.《小儿药证直诀》肝肾学术思想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2,40(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