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艳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新疆伊犁835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昏迷患者施行呼唤式护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护理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结果治疗7d、治疗14d、治疗21d、治疗28d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治疗时间0~14d,14~28d期间,观察组清醒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总清醒率(73.08%)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组间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施行呼唤式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昏迷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清醒,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
【关键词】脑卒中;昏迷;意识障碍;呼唤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35-02
脑卒中昏迷期间,高级神经结构功能活动受到抑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性较差,且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多种并发症,因而必须缩短昏迷时间。近年来,较多临床研究发现,在临床护理中增加刺激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将患者从昏迷状态唤醒,缩短昏迷时间[1]。故本院总结了脑卒中昏迷患者神经刺激方法,编制了一套呼唤式护理模式。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对呼唤式护理改善患者昏迷状态及促醒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临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昏迷诊断标准,已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导致昏迷者,发病至就医时间均≤8h。观察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14±11.27)岁,发病至就医时间0.5~5h,平均(2.81±2.13)h。对照组,男17例,女9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7.64±11.77)岁,发病至就医时间0.6~5h,平均(2.81±2.13)h。本次患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至就医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声音促醒法
1.2.1.1语言促醒预防促醒的实施者主要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告知其在陪护期间,用亲情或呼唤式语言刺激患者,引发患者的注意,尤其要增加家人之间亲密语言的刺激,同时鼓励患者尝试从昏迷中醒过来。家属语言促醒每次持续时间3min,根据
患者体征稳定情况,每天进行4~10次。此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也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护理操作的名称、步骤,并刻意多次(≥3次)叫患者的名字,告知患者家属对其的期待,告知其昏迷的危险性,鼓励患者建立康复意识,开始走出昏迷状态。在护理中,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询问,比如“那里不舒服”、“疼不疼等”,增强语言刺激的针对性。
1.2.1.2音乐促醒询问患者家属,选择其喜爱音乐播放,尽量选择积极向上、歌颂爱情美好、生活情调类的音乐音量控制60~70dB,每天持续播放30以上,不能超过1h。音乐刺激期间,要求家属密切关注患者意识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1.2.2皮肤刺激法
1.2.2.1擦浴刺激用比皮温稍高热水或4℃冰水,对患者手掌、腋内侧快速擦洗,给予患者冷或热的刺激,毛巾蘸水后适当轻轻摩擦,增加刺激强度,2~3次/d,每次擦洗时间在5min内。
1.2.2.2亲情抚触亲情抚触是建立在亲情语言刺激基础上的,要求家属一边抚触患者,一边用语言唤醒患者。护理人员教授密切、重要的家属抚触方法:抚触顺序及部位依次为,头→胸部→上腹部→上肢→下腹部→下肢,基本按摩方法为两个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皮肤,由中央向两侧轻推;头部按摩时食指、中指、无名指腹捋向头后方,并轻轻按压;上肢按摩时,要对手指进行按摩,反复按摩每根手指及手心。
1.2.3神经刺激法使用脑循环偏瘫功能治疗仪(恒远JD-2008),对患者进行生物电刺激治疗,达到肢体肌肉被动活动,双手指有微动的效果,每次持续治疗15~20min,每周治疗4~5次。
1.2.4光照刺激法用阳光或彩光,从不同部位照射患者面部,每次5min,主要病房内要保持较暗状态,突然转为光源刺激。
1.3观察指标
1.3.1昏迷情况评估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两组患者昏迷情况,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7d后、治疗14d后、治疗21d后、治疗28d后共5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GCS评分[2]。
1.3.2清醒情况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间0~14d、14~28d、≥29d时间段内清醒例数,统计两组总清醒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d、治疗14d、治疗21d、治疗28d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x-±s)
2.2两组患者清醒情况比较
治疗时间0~14d,14~28d期间,观察组清醒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时间≥29d,观察组清醒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清醒率(73.08%)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不同治疗时间两组患者清醒请把比较[n,%,(x-±s)]
注:*与**相比,P=0.047,χ?=3.914.
3.讨论
脑卒中发病后,病灶局部脑组织较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症状,从而引发急性脑循环障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等昏迷情况。当前,脑卒中后昏迷时间与预后关系已经被证实,即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因而必须严格控制好昏迷时间,以保证患者预后。近年来,国外对于脑卒中患者唤醒护理研究较多,故提出了呼唤式护理,且报道其疗效肯定[3]。本次研究对于呼唤式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呼唤式护理者治疗后各时间点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0~14d,14~28d期间清醒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总清醒率优于对照组,与外文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知呼唤式护理对于昏迷程度改善效果较好,有助于缩短患者昏迷时间,该护理方法可行较强。
呼唤式护理基本原理为通过外周刺激引起大脑高级神经结构兴奋,促进使网状结构激活及修复,尽快恢复大脑神经功能,从而使患者脱离昏迷状态[4]。我国对于呼唤式护理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虽然较多文献报道显示该护理模式有助于唤醒脑卒中昏迷患者,但是关于具体方法尚无未统一定论[5]。本院基于脑卒中昏迷护理实践,总结了声音促醒法、皮肤刺激法、光照刺激法、神经刺激法四大类方法,其中神经刺激法临床应用较少。近年来,部分文献报道脑循环偏瘫功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昏迷促醒效果较好,故本次研究也将脑循环偏瘫功能治疗仪应用于呼唤式护理中[6]。以脑循环偏瘫功能治疗仪为主的神经刺激法较为直接,以电流刺激激活被抑制的大脑生物电活性,从而促进神经元恢复,恢复正常生物电信号传递,改善脑部微循环,恢复缺血缺氧区域供血[7]。
综上所述,脑卒中昏迷患者施行呼唤式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昏迷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清醒,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
【参考文献】
[1]王燕.呼唤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16(21):138.
[2]姜虹,杨水利,吕雪梅.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9(15):160.
[3]蔡月红,徐凤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5(10):3-6.
[4]马静.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5,5(04):193.
[5]陈金星,李金花.促醒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进展[J].全科护理,2015,9(03):209.
[6]邱丽红,喻敏玲,余芳.呼唤式护理为主的综合干预对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30):4308.
[7]时俊梅,肖晶.早期呼唤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4,31(0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