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蒋争艳

蒋争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3)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方法对1147例眩晕患者给予辨证施护配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9%,临床效果明显。结论采取辨证施护配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辨证施护效果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39-01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高血压病[1]。在中医里眩晕可分为五种证型即风阳上扰型、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运用辨证施护协助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择1147例眩晕患者,男616例,女531例,年龄50~88岁,平均68.3岁。其中风阳上扰型223例,痰浊中阻型278例,瘀血阻窍型150例,气血亏虚型269例,肝肾阴虚型220例。

2辩证施护

2.1风阳上扰型

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或烦劳而加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施护要点:重视心理护理,用安慰、诱导方法劝导病人少生气动怒,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消除忧虑及悲观情绪,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以免“七情”影响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平时可用麦冬菊花煮水饮以消口干苦;针刺风池、太阳、肝俞,阳陵泉等穴位;注意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眩晕症状的轻重,以及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

2.2痰浊中阻型

表现为眩晕头重,头重如裹,胸闷腹胀,恶心欲吐,纳呆多寝,舌苔白腻与脉弦滑。施护要点: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旋转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症状缓解后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气功等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良好作用;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身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忌食寒凉之物,免伤脾胃;如患者呕吐时,以侧卧为宜,中药宜少量多次温服,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止吐定眩晕;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了解胸中郁闷,并进行耐心开导,解除忧郁。

2.3瘀血阻窍型

表现为眩晕耳鸣或头痛、痛如针刺、失眠多梦(多有头部外伤史)、精神萎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与脉弦涩或细涩。施护要点:重视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心神安定,解除忧虑,恐惧心理;适当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指导患者起居得当;加强饮食调节,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瘦肉、鱼类等。避免剧烈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以诱发头晕加重。

2.4气血亏虚型

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即发,面色晄白,唇甲少华,心悸少寝,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施护要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眩晕发作时闭目养神休息,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少做或不做转身、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睡眠欠佳者睡前可进食适量牛奶,并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饮食有节,虚则补之,指导进营养丰富饮食,如瘦肉、鱼类、蛋、气血虚者可吃甲鱼等补肾之物;气血虚者可针刺三阴交,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

2.5肝肾阴虚型

表现为眩晕且精神萎靡、少寝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或五心烦热、两目干涩、四肢不温、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施护要点:鼓励患者多活动筋骨,使血脉流通,养气生精,如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适当做头部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补肾、助阳、滋阴之品;可选针刺肾俞、肝俞、脾俞、三阴交等穴,灸百会、关元、风池。

3结果

各症型辨证施护效果的见表1

表1五种证型辨证施护效果

风阳上扰型223例患者在入院前均有情绪容易激动,未能控制而眩晕反复出现,以做好心理护理为重点,使其保持心境平静,情绪安定,223例中有159例住院1周后眩晕症状消失,64例明显好转。痰浊中阻型278例患者通过饮食调理,控制肥腻之品及安静休息,疏通气机减少痰浊内生,不扰清窍,236例患者头晕明显减轻,42例自觉好转。气血亏虚型269例以指导患者起居得当,饮食调补,使气血充盛,濡养清窍,2周后头晕基本消失。瘀血阻窍型150例患者均有外伤史,通过卧床休息,安定情绪,理疗、按摩等,疏通脉络,使气血运行通畅,1周内眩晕明显改善者106例,另外44例也有不同程度减轻。肝肾阴虚型227例患者为年事已高,精血不足,脑髓空虚,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加强饮食调补,疏通血脉,化生精血,濡养清窍,通过1个月的调理,临床症状头晕、耳鸣消失者97例,119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4讨论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2]。西医在急性期以静卧休息,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对症止晕为主,近期效果好,但预防再次发作的远期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中医治疗眩晕采取证候分型特点,使用中药,加以针刺,同时加强情志、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体育功能锻炼等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风阳上扰患者症状反复出现,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恼怒、情志不舒,则肝阳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如安定情志,心绪平静则肝气舒畅,阴阳平衡,眩晕不作。痰浊中阻型往往是患者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造成痰浊上扰清空所致,如调节好饮食使脾胃健运,可使水谷化生气血濡养清窍,减少痰浊内生而上扰脑窍从而使眩晕减少或消失;气血亏虚型主要是清窍失养而眩晕,若加强补充营养,填补髓海,脑窍充实则无眩晕出现。瘀血阻窍型因清窍被震荡使血脉阻塞不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所致,若安静休息,配合适当按摩,使血脉循行通畅,清静之阳气上升,使脑窍恢复正常而眩晕消失。肝肾阴虚型多为年事已高,精血亏损,不能濡养清窍所致,如加强营养和适当体育功能锻炼,血脉运行畅通,补充的营养化生精血通过顺畅和血脉运行而上供髓海,脑窍盛实则眩晕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从表1可见总有效率为99%,因此根据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配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总之,眩晕因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所致,中医治疗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落实辨证施护是重要环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眩晕患者的护理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起居、饮食、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取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玉强.眩晕的中医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3:92-93.

[2]景改萍,唐建良.眩晕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9,12(3):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