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10例临床分析
李博田宏(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1)
【中图分类号】R74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0-0039-02
【关键词】平山病肌萎缩电生理影像学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住我院确诊为平山病的10例患者的临床、肌电图、颈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本组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年龄16~20岁之间,病程8个月到4年,平均3年。无家族史。
1.2临床表现
10例中5例呈单侧上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另外5例双上肢远端均受累,但不对称,3例左侧为主,2例右侧为主,10例均有手部小肌肉及前臂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4例寒冷时肌无力明显(寒冷麻痹),3例受累侧伸指动作时束颤明显,安静状态下束颤不出现,5例单侧受累者患侧上肢腱反射正常,5例双侧受累者双上肢腱反射减弱。10例均无感觉异常,双下肢肌力、腱反射正常,均无病理反射。
1.3辅助检查
10例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6例检出纤颤电位和正锐波,4例可见巨大电位,10例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10例曲颈时运动诱发电位远端潜伏期均延长,波幅下降。2例自然位颈髓MRI平扫可发现颈髓下段轻中度非对称性萎缩和硬膜外静脉丛扩张;8例屈颈MRI可见下段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而且颈髓变扁是不对称的,硬脊膜外腔整宽,有流空信号。
2结果
10例均经颈托治疗后发现患者病程进展的时间显著缩
短,肌力有所恢复,萎缩得以改善,无进一步加重,尤其对病程短及脊髓萎缩轻者效果显著。
3讨论
平山病又称青少年单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首先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报道,为临床少见的良性自限性下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与颈部屈曲运动有关的颈髓病变,本综合征起病隐匿,好发于青少年,15~25为发病高峰,男性多见,(男:女15~20:1),多数为散发病例,罕见家族史。本组中10例男性均在发病高峰期发病,平均病程3年后开始稳定,10例均为散发病例,无家族史。
3.1临床表现平山病的临床表现多为一侧上肢手及前臂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多为一侧性,部分可有双侧性受损,但不对称,肌萎缩以手部小肌肉受累为主(骨间肌、鱼际肌),肱桡肌受累较轻,呈斜坡样特殊形状,寒冷麻痹表现为寒冷时肌无力明显,束颤在伸指动作时表现明显,无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征,无括约肌障碍,大多数于5年内病情不再进展。本组10例病人其中5例为单侧上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另外5例双上肢远端受累,但不对称,10例均有手部小肌肉及前臂肌肉萎缩,4例表现为寒冷麻痹,3例受累侧伸指动作时束颤明显,10例均符合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平均病程3年后均开始稳定。
3.2神经电生理
电生理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常规肌电图有巨大电位、时限延长,有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本
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可见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巨大电位亦多见,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曲颈时运动诱发电位远端潜伏期均延长,波幅下降。本组10例病人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6例检出纤颤电位和正锐波,4例可见巨大电位,提示前角细胞损害的特点。10例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10例曲颈时运动诱发电位远端潜伏期均延长,波幅下降。以上可见本组10例病人均符合平山病神经电生理特点。
3.3颈髓MRI
平山病的颈髓MRI常规平扫可发现颈髓下段轻中度萎缩,后脊膜和邻近的椎弓存在失连接现象;屈颈MRI可见下段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而且颈髓变扁是不对称的,硬脊膜外腔整宽,有流空信号,部分患者MRIT2像上相当于脊髓前角位置发现高信号。本组10例病人其中2例自然位颈髓MRI平扫可发现颈髓下段轻中度非对称性萎缩和硬膜外静脉丛扩张;8例屈颈MRI可见下段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而且颈髓变扁是不对称的,硬脊膜外腔整宽,有流空信号。
3.4发病机制
平山病可能是脊髓与硬脊膜之间生长发育不平衡所致,平山病的发病年龄与患者身高的快速生长期有关,快速增长期的结束与疾病趋于稳定期之间紧密相连,本病例10例患者均为生长发育期,且平均病程达3年后随快速生长期结束病情趋于稳定。
3.5鉴别诊断
平山病应与MMN、MND等病相鉴别。MND临床病程
为进展性,而平山病为非进展性,MND有锥体束损害,而平山病无锥体束损害,MND示前角细胞损害是广泛性的,而平山病的前角细胞损害局限于颈段为主,MRI示MND颈段正常,平山病的MRI示下颈段颈髓萎缩,轴位变扁。MND预后差,而平山病预后好。MMN与平山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MMN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肌电图可有传导阻滞等前根受累表现,而平山病在肌电图上以颈段前角细胞为特点的巨大电位,MMN的脑脊液GM1抗体阳性,而平山病无。MMN应用丙种球蛋白可有戏剧性疗效,而平山病无效。
3.6预后疗效
平山病预后良好,自限性病程,随生长发育期的结束病情趋于稳定,发病早期给予颈托、理疗等相关治疗,症状均有减轻,本组10例病人经颈托治疗均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向波。右手肌肉萎缩1年余(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3):附1—附3。
[2]蒋雨平。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临床神经疾病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39-240。
[3]李志军,胡晓晴,张苏明。平山病(J),卒中与神经精神疾病,2004,11,(1):55。
[4]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118。
[5]庄建华。脊肌萎缩症及其相关疾病(M)//李焰生,黄坚,庄建华。运动神经元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