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中医医院云南施甸678200
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饮食和心理指导、遵医行为、环境护理管理以及适当运动等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较干预前SAS和SDS评分降低显著降低(P<0.05),同时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心力衰竭是临床中一组复杂的症候群,其发病率较高,预后差。对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更着重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生命[1]。本文通过对护理干预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男性患者21例,女19例;年龄介于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病程为1~16年;其中高血压15例,冠心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超声心电图显示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14例,Ⅳ级26例。所有患者诊治均参考美国心衰诊治指南[2]。纳入标准:①小学以上教育程度;②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病史,实施体格检查、头颅MRI等辅助检查;③自愿原则开展合作。排除标准:智力障碍、精神病史、脑损伤或脑部疾病、人格障碍,意识、听力以及语言障碍等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相关治疗处置。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1)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使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及光线适宜,尽量做到疏导患者心理障碍、照顾患者情绪,关心体贴患者的感受,以满足患者所需,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2)加强健康教育。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心衰诱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有关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的必要性及有效性。(3)遵医嘱行为护理。说明临床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强化患者对心衰诊断、治疗的认识。对于患者因不能正确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随便改变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以及放弃药物治疗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以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积极指导患者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帮助其树立良性的生活行为,让患者充分了解到心衰发生的有关诱发因素,掌握自救以及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4)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营养知识指导,使其合理进行饮食。饮食过程中应食用低脂、低盐、低热量、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多食新鲜水果与蔬菜。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对钠盐摄入量进行限制,钠盐摄入量需要控制每天≦6g,以清淡食物为主,以防止发生便秘。(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观察其心理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在患者情绪低落、失望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与劝导。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并积极进行回应,对患者病情、抑郁、忧虑等给予理解、关心与同情,此时需要给予患者温暖与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6)运动护理。适当的活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以减少由于长期卧床休息而导致的血栓形成或者体位性低血压。在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早进行适当活动,如洗漱、穿衣、大小便、洗碗等,视患者情况逐步增加患者的活动量,但需要注意避免强度大以及重体力活动或者运动。
1.3判定标准
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SAS与SDS各有20项。标准分≤50分为正常,标准分>50分判定存在焦虑或者抑郁,焦虑或者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得分/80,指数范围在0.25~1.00之间,指数<0.50显示无焦虑或者抑郁,0.50~0.59为轻度焦虑或者抑郁,0.60~0.69为中至度焦虑或者抑郁,≥0.70为重度焦虑或者抑郁[3]。自编遵医行为量表: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及定期复查等方面遵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应用t、χ2检验,P<0.05,对比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与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SAS与SDS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2.2遵医行为的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及定期复查等方面遵医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复杂性临床综合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心衰的发病率较高。在心衰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再入院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未对患者选定最佳的治疗方法、护理计划不适当、健康教育知识缺乏以及未及时进行随访等造成。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各项遵医行为取得显著效果。干预后患者心理状况、体力限制、临床症状等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由此可见,通过对患者开展身心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沟通交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观察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抑郁与焦虑的情绪得到显著降低,生活状态积极乐观,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其生活的质量[4]。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同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以及病情自我观察能力。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在心力衰竭医护中有重要作用,运动锻炼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患者心输出量以及运动肌肉氧供水平等来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还能减少患者因日常活动以及社交受限引起的焦虑、抑郁水平以及认知受损程度,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治愈率以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亚利.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2)
[2]马桂华.62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3)
[3]王淑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24)
[4]马丽,麻作华.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