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领导人正式演讲中的修辞运用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浅析国家领导人正式演讲中的修辞运用及效果

杨倩文

——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杨倩文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修辞作为一种有效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演说中使用能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使语言更鲜明生动,铿锵有力。同时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感染听众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号召力。本篇借用国家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为例,就其中使用的排比、对偶、引用、比喻和反复等修辞的充分运用,分析其带来的效果,也是通过修辞这一常见艺术手法和最热门时事的演讲相结合,重新阐述修辞的运用及使用效果,增强我们对最熟悉的艺术手法的重新认识,唤起我们对修辞的重视,并更加了解修辞的使用语境或范围或场合。

【关键词】:修辞,演讲,国家领导人

一、引言

正式演讲是国家领导人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修辞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使用习惯,能提高修辞效果或增强演讲传播的效果。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题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精神”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而习近平主席的此番讲话,紧扣主题,鼓舞人心,引人深思,久久不绝。广大干部群众心潮澎湃,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可见这场演讲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具有的长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时至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代表中国发表的不仅是缅怀过去,勿忘国耻的致辞,更是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演讲稿不仅要围绕主题,并要跳脱过去和当下,为未来的国家战略作铺垫。习主席的讲话是面向外国来宾的,也是面向中国将士们的;是面向人民的,也是面向政府的;是面向中国的,也是面向世界的。这一广泛的演讲对象,决定了他的讲话语言上要措辞精确,内容上要涵盖全面,整体富有感染力,并最终表达出中国政府的愿望和诉求。修辞经常被政治家们用于演说之中,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有力。演说家们在演讲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对仗、反复、排比等等。本文仅以此篇演讲为例,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出来的作用与优势,浅析习近平主席在政治公开场合发表演说中的修辞。

二、理论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修辞就已经出现了。《易经》中说:“修辞立其戒”,这里修辞是修饰文辞的意思。[1]但是修辞在历史上发展为一门学科并不容易。先辈们虽然在诗话、文谈、随笔、杂记中记下了一些经验,供以观察和参阅,但大多不是为修辞说的,其现象也偏于古典。后来随着前辈模仿成规,运用种种研究方法,将常见的修辞现象分门别类,才形成了修辞学。但修辞学是从“五四”以后才从西方传入东方盛行的,原是“勒托列克”(rhetoric)的对译语。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的,却是元代的王构。他著有《修辞鉴衡》一书,可以算是修辞的专书。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革中,修辞也是随之变化。我们修辞学的独立也还是从五四运动作为界限的。一九二三年出版的唐钺的《修辞格》,使修辞学换了新的面貌。修辞学也至此成立。

修辞学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产生了民主形式的政府,这种民主形式使得人们有可能和有兴趣研究劝说艺术,以便有效地在议会进行政治辩论和在法庭上进行法律辩护。古希腊时期,修辞主要是论辩。”[2]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将修辞学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同时他还把修辞学分为演讲者,主题和听众三个部分,着重强调听众的作用。古典修辞学在美国曾有两次复兴,第二次复兴中,涌现出了肯尼斯﹒伯克提出了“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Neo-AristotelianRhetoric)”。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修辞学,他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来实现态度的改变和行动触发。不论是有意识的语言行动,还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语言行动,都与修辞有关。他提出,“修辞学的基本作用是人们用词语形成态度或导致他人行动,其基础在于由社会的阶级所造成的分歧,要化解这种分歧,就出现了运用言语劝说的动机。”[3]这两种修辞观从今天看来属于人际传播或语言传播,说服知识传播的一种功能。修辞和传播的关系源自人类传播的主要手段是语言符号,而修辞是被定义成积极能动的语言运用行为。修辞更趋向于提高修辞效果或交际效果。

三、修辞分析

(一)排比(parallelism)的运用

排比的含义是指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排比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排比句结构工整,节奏明显,朗读和听起来都悦耳,且有气势,是演讲者的宠儿。习主席这篇的讲话,主要是关于政治和军事等话题的,正式程度很强的,但同样多次出现排比修辞的运用。

例如,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这一段话是为赞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对于中国过去、当时以及未来的伟大意义。这三个排比句字数统一,结构相同,动词名词的使用都对应整齐。甚至在音节,声韵上:前景和征程,都能与前面的词语相应。统一的节奏,美妙的音韵,使整段话听起来铿锵有力,鼓舞人心。这一定是撰稿人精心雕琢出的。

(二)对偶(antithesis)的运用

对偶是指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两句。对偶也叫平行,表现的效果是能使听众感受语言的丰富,力量的集中和形式的整体美。

例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四句都是一个四字词语,由动词和名词两个词组组成,可谓对仗工整,层次递进,将纪念大会的意义推向一个高潮。还有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三句是演讲的结束语,三个必胜对仗,不仅总结和诠释了这次讲话的重点,也概括了纪念的大会最终向人们传达的意义所在。本句用对偶修辞成为一个最完美的演讲结尾。

(三)引用(quotation)的运用

引用是在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这种修辞在中文写作中很是常见,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以及历史都积攒了许多赞不绝口的故事及成语。引用的使用能为演讲增色,扩大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可信度。

如习主席的演讲稿中出现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意思是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到终了。用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这里引用这句话是想表达,过去先烈们已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许多努力甚至牺牲,而后代人要接着为之努力,才能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传承发扬下去。这里引用这句话恰到好处,含有深意,将引用的修辞效果发挥到极致。

(四)比喻(analogy)的运用

比喻是将思想对象具有类似点的这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比喻辞格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形象精炼,生动具体,增强鲜明性和具体性,能加深读者对于事物的理解,体会真切,感受深刻。

如: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将和平比喻成阳光,属于暗喻,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和平带来的世界安宁。战争是一面镜子,战争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两句是将战争比喻成镜子和剑,两者实为明喻,都是意指战争给人们带来不好之处,加强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强调战争带来的伤害,号召人们抵制战争。比喻手法这里的运用能更加渲染气氛,增加说服力。

四、结论

语言能够见证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国家领导人正式场合的演讲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应当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4]修辞对于演讲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推波助澜这么简单而已,还始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演讲中可供使用的修辞格还有很多种,以上是出现次数频繁,也就是最常用的几种。这些修辞的运用不仅能使语言锦上添花,还具有表达一定语义的功能,同时对信息编排有一定的调控作用。[5]它们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含意,并且折射出新的语义,使句子的信息含量大大增加。

对于修辞在演讲中的使用,早也许多前辈尝试。本篇借用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为例,重新阐述修辞的运用及使用效果,虽然有缺乏创新的部分,但是对于最热门最时事的演讲进行修辞分析也并不过时,反倒能增强我们对最熟悉的艺术手法的重新认识,唤起我们对修辞的重视,并更加了解修辞的使用语境或范围或场合。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2]张玉芳.基于西方修辞学的外交演讲解读之研究[J].修辞学习,2007(4)

[3]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戴盈.外交新思维的政治修辞策略探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2)

[5]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倩文(1994.07),女,河南信阳,云南民族大学翻译硕士2015级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