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自主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4

试论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自主发展

陈钧

陈钧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陈钧(1968—),男,汉族,贵州瓮安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英语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贵州都匀/558000)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9年度院级科研项目资助(QNSY0909)

摘要:从人本精神的角度出发,以教师为本,注重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变教师内在的思想是提高外语教师教育质量、实现外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可从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协助受训教师构建教师信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对受训教师实施赋权增能、鼓励教师开展个人理论创建,指导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习得规律等方面对外语教师教育进行完善,促进外语教师自主发展。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师教育,必将为外语教学改革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育;以人为本;教师自主发展;构建

一、引言

外语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外语教学的成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开始关注外语教师教育[1],之后各种旨在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教育培训蓬勃发展。然而,目前在国内不少外语教师教育培训或教育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许多受训教师对这些培训课程或活动的效果不甚满意,对所学内容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外语教师素质的发展成了一句空话。析之缘由,根源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一些外语教师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为主,未注重培养教师的认知内涵,没有把教师当作构建知识的主体。导致随之而来的诸多教育环节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甚至以失败的结局告终。

外语教师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观,以教师的成长为本,确立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要着眼于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Smith阐述了教师自主的不同层面:(1)职业行为——A.自主的职业行为;B.进行自主职业行为的能力;C.摆脱制约的自主职业行为;(2)职业发展——D.自主职业发展;E.职业自主性发展的能力;F.摆脱制约的职业发展自由[2]。吴宗杰认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摆脱制约的自主职业行为和摆脱制约的职业发展自由[3]。目前,很多外语教师培训效果不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对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重视。从内涵来看,从教师培训到教师教育,教师都没有摆脱被动的身份,而教师的自主发展则是将教师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由“他主”变成“自主”。故本文尝试从以人为本的切入点,从人本精神的理念和角度分析外语教师教育,就如何在外语教师教育中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发展理念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进行探讨。

二、人文理念下的外语教师教育

当代的外语教师教育,已由原来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逐渐走向培养具有创新理念、思维更加活跃的师资转变,这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新的教育理念推广以及逐步深入的结果。过去20多年里,认识论哲学发生了由实证主义向建构主义和解释主义的重要转向,知识不再被看作客观的实体,而被认为与认知者(knower)和认知过程(knowing)密不可分;知识由主体自己建构,而非由外部输入[4]。这种认识的转变,使得人们颠覆了原有的教育观念,同时也使人们对原来的教师教育的很多问题重新思考,也导致了人们尝试从新的视角重塑外语教师教育理论。渐渐地,人们形成了比较统一看法: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以后,其学习的本质和学生的学习本质是相同的。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已由过去单向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培养其知识和智力的自我建构为主,那么,当教师的身份转变为学生或学习者以后,对其培训或教育也应当遵循自我建构的原则,目的在于促进其主观能动,进而达到在外力或支架(培训/教育)的鼓励和协助下,获得终生自我提升和拓展的能力。鉴于此,本文认为,外语教师教育应以建构主义为的主导思想,以使教师的自主发展获得持久的内驱力为目标。以下从建构的内涵为出发点,分别就基础理论、教师信念、教学反思、赋权增能以及鼓励教师开展个人理论创建五个方面,探讨拓展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理论的新内涵和新途径。

(一)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对受训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培养,应转变从过去单一的教学理论(常常是外语教学法)以及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转向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培养以及内在思想素质的提高。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外语教师教育,才能真正领会教学中真正的奥秘。提高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否则他们将无力对受训教师进行多元知识的培养。培训课堂的多元知识是受训教师获得基础理论的重要渠道,是其今后创建个人教学理论的基本图式来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从开始任教就对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他们不断地用在教学中获取的新信息,检验自己的理解并积极构建新的理解。教师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吸收、消化、调整或摈弃,构建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教师的个人知识系统,教师学习随之发生[5]。显然,受训教师有必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作为其理解吸收其他理论,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出发点。

(二)指导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习得规律

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它还包括认知和情感等的全人教育,二语习得理论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及个性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懂得外语习得规律,研究学习者因素,才能搞好外语教学。教师对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影响外语教学的因素的了解和研究是其进行外语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外语教师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掌握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所有教学问题,但却能帮助其减少其教学盲点,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在外语师资培训中,要注重指导和激励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习得规律,通过自身的教学与反思,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身专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协助受训教师构建教师信念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可以确信的看法,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学习、学习者、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等的态度[6]。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教多,如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和教学经历、学习经历、周围环境、与同事之间的思想交流等。可以说,相对于知识来说,教师的信念更能影响其教学,因为思维决定了做事的方式,并与随后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信念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复杂的课堂本质,明确教学目的,做出教学决策,以及逐步形成对自身角色的认识[7]。

因此,要想让受训教师获得真正的提高与改变,仅仅改变其知识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彻底更新其教师信念。只有从内在的信念系统入手,方可让受训教师有脱胎换骨般的升华,这是“治本”的关键。教师的教学信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教学信念的外显过程。教师信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可通过自我反思、同事互动和师资培训等途径,使教师信念得到丰富和检验。要提高教师的教师信念意识和水平,促使其信念、假设和知识共同组成认知参照系,并使参照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反思、验证和调整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图式(teachingschema),指导教师的课堂决策和行为,使其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科学性、合规律性,从而避免盲目性。

(四)鼓励受训教师开展教学反思

近二十多年的国外二语(ESL)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反思型教学是二语职业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国际研究的影响,我国也掀起了外语职业教学反思探究的热潮,并取得了相关的探索成果。在此背景下,众多外语教师因此增强了反思教学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定的教学反思行为。教学反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对反思型教学的逐渐运用,已为我国的外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对外语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推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和教学理论,构建新的观点和假设。Stanley(1999)总结前人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反思的六个步骤:1、回顾;2、记住尽可能多的细节;3、探究原因;4、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重新构建事情的过程;5、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6、根据已发生的事情的分析结果决定下一步所要采取的措施[8]。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首次提出校本教研的概念:“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师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9]虽然几年时间过去了,但目前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对语言知识的重视程度有余、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和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不少大学或培训机构由于在培训教师的反思能力时,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引导,导致很多外语教师对“反思”运用的不甚恰当、对其内涵领悟的不深刻、对反思缺乏策略指导等因素,最终使其反思行为成为“无效反思”,由此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对其教学质量、职业素质的提高不起任何作用。此时,“反思”成为了无效的行为,耗费了教师的时力资源,反思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研究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成为迫在眉睫的事。人们普遍认同,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开展教学研究,即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把行动研究贯穿于教学行为中,这是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想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发现诸多问题,并尝试各种解决办法,最终促使其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质量的提升。研究表明,行动研究能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本质认识,是教师进入自我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一步,既能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水平,又能使理论和实践达到有机结合、交替上升的佳境。换言之,开展行动研究,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论得到了提升。行动研究的突破口是教学反思。对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课堂状况以及自身和他人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应成为外语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教学是selfconsciousenquiringenterprise,即自觉探寻事业,其中的理论要与实践相对应[10]。行动研究是把实践与真理即理论进行结合的有效的、直接的方式。

教师的可持续性成长,必须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反思来完成。外语教师教育者要鼓励受训教师敢于挑战现有的相关教学理论,勤于质疑教学过程中不相符的情况,由此逐步构建新的认知参照系以指导下一轮的教学实践。当下,很多大学提出了创办“研究型大学”,其目的就是鼓励教师们在教学行为中恰当地进行科研。“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是大学发展的趋势,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根本方向。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能否达到研究者的水准和进入其相关的角色,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教学反思息息相关。教师应当为成为研究型教师而不懈努力。

(五)对受训教师实施赋权增能

要让受训教师获得真正的自主发展,还要对其实施赋权增能,即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权利,提高并激发其自主发展的主观能动水平。根据心理学原理,当学习者感到其学习目标可以实现,并能够选择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时,学习者内在的因素就能发挥正面效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最大的激发,从而促使其学习效率的提升。那么,怎样激发学习者(受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呢?方法之一就是从外因(工作环境、政策鼓励、社会关注等)施加影响,促使内因(教师信念、认知、性情等)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教学实践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过去的教师教育者高高在上,在课堂上拥有绝对权威。这种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外语教育的需要。现代外语教师教育者应该做到:倾听受训者的声音,让他们表达内在的想法;与他们分享一定的教学决策权力;让他们适当参与教育目标或计划的制定;使受训者拥有某种超越“三尺讲台”的能力。

可见,要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就需要依赖教师主体与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用传统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和培训已然过时,因为高高在上的权利和威严,已经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其发展的内驱力受到严重的削弱。给予教师适当的自主发展的权利,挖掘其内在的激情,巧妙结合内外因素并达到二者最大的合力,是外语教师教育者必然面对选择。

(六)鼓励教师开展个人理论创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二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包括教师对课堂事件的不断解读并逐步形成各自课堂教学决策过程,教师是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和对学习与教学的信念来绘制出个人教学理论的[11]。随后,我国外语界也开展了外语教师的教育研究。但是由于国外主要研究的是二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这与我国EFL教学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但照搬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作用,使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走了不少弯路。

虽然教师的个人教学理论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其对外语教师自主的发展而言又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外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belief,assumptionandknowledge)组成了认知参照系[12]。认知参照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用以衡量、规范和指导其教学行为的基础,它与建构主义有较大的关系。教师的个人理论就是在这个参照系的基础上逐渐衍生而成的。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就已经存在自己的教学图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新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构建新的“个人教学理论和模式”。这个新的“个人教学理论和模式”又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交替上升,最终完成了教学质量和内在认识的全面更新,实现了崭新的“自我”。这个“自我”的完成,就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在某些空洞抽象的外来理论的指导下就能完成的。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教师将外来理论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将其吸收内化为具有实际意义和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教学理论,并最后在该理论引领下实现“自我”。

虽然说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并不都可以发挥作用、指导其教学实践。很多参与教师教育培训/进修的教师常抱怨说,所学的理论很难在课堂上实施运用。

Richards(1990)指出的ESL教师知识模式,不但包括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等学科知识和正统教学理论,而且突出了教师个人理论、课堂决策与推理和对环境的理解[13]。这对外语教师个人理论的创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语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认识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从人的内在思维,即认知的视角探析教师发展是促进外语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

由于外语教师个人理论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是教师潜在的、隐性的认识和观念,其包含的变量较难测量。但是,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下,从研究外部理论输入转向研究教师内在的思想意识发展,即从研究“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因素”,成为我们解决教师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个途径的核心内容就是创建教师个人教学理论。

任何一种再优秀的教学理论,都不可能制定并包罗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因为没有哪中理论研究能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问题的配方。正如一道数学题,虽然答案只有一个,然而计算的方式却是多种,这些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区别在于,有的更简便,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更直观,而有的却更抽象。教学方法犹如数学题的计算方式那样,可以千变万化,结果却殊途同归。但不管如何,不管教学方法如何变换,总归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完成的,这个框架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尝试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石和轴心。这个基石和轴心就是教师的个人教学理论。

脱离了教学实践,外语教师个人的理论将失去其创建的土壤,其发展也就变得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外语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并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原有的教学理论,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有理论,能科学评价自己和同事的教学。没有个人教学理论,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就永远只能作为一位教书匠,而不能称之为“研究者”或“教育工作者”。提倡教师的个人教学理论的创建,就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个性化,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环境创造有个人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在这个具有个性特征的创造过程中,持续推动个人教学理论的完善。

三、结束语

以教师为本,注重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教师表面的“匠才”(知识和技能)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从人本精神的角度出发,改变教师内在的思想是提高外语教师教育质量、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关键。

人们已经认识到,“给教师粮食”,不如“培养教师自己种粮的能力”,如同“授渔”之理论,这才是解决教师自主发展的根本所在,否则将是“治表不治根”,并陷入“头痛医头,手疼治手”的杂乱无序的迷失之中。外语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获得内在的创造力和永久的综合素质发展能力。

我们应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从建构角度推进教师的自主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协助受训教师构建教师信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对受训教师实施赋权增能以及鼓励教师开展个人理论创建五个方面,可以让教师达到:有独立的反思意识、有前进的目标,有自主发展意识,善于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不间断的交替循环的自主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

[2][8]钱晓霞.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J].外语界,2005(6)

[3]吴宗杰.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4][13]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5][12]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6]Borg,M.Teachers’beliefs[J].ELTJournal,2001(2)

[7]Johnson,K.Theemergingbeliefsandinstructionalpracticesofpre-serviceEnglishasasecondlanguag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994(4)

[9]张雁玲.校本教研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7(4)

[10]WiddowsonHG.Aspectsof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11]李洁外.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