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的临床分析

/ 2

月经过多的临床分析

于丽华

月经过多的临床分析

于丽华(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院黑龙江青冈151600)

【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4-0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月经过多,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就有记载。后世各家针对虚、热、瘀,甚则痰湿等病机进行了论述,认识渐趋完善。病位上突出冲任;病机强调了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此外尚有痰湿内阻、痰火虚热、虚寒等;治疗上以摄血止血、引血归经、和其阴阳、调其血气、滋阴制火为大法,并通过诊疗实践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后人研究和治疗本病有所依据。

1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血热流行散益,或瘀血内阻致经量过多,或气虚统摄无权,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

1.1血热血热者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或者体禀阳盛,或者素体阴虚,心肝肾之火动而然,在病变过程中与情志因素似乎关系密切。大怒暴怒,心情急躁,工作紧张均足以使心肝气郁而化火,火热下扰冲任子宫所致。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血热常与阴虚有关,心肝之所以化火,也常与阴虚有关。

1.2血瘀一般认为,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行量多。然而我们根据临床观察认为,血瘀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肾虚偏阳,心肝气郁,以致冲任不得通达,从而导致血瘀,瘀阻子宫,损伤胞络,故致出血量多。

1.3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并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是,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本病最为多见的是瘀热互兼。因为在肾心肝气郁的病变中,一方面肾虚偏阴,由于月经过多耗伤阴血,故而肾虚偏阴更加明显,程度加深,而另一方面,心肝气郁得阴虚而易化火,化火后形成血热,在心肝气郁的传变过程中,得肾虚偏阳而易致血滞成瘀。血热与血瘀合并,致成瘀热或者成热瘀,病程日久,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致虚实兼夹的错杂病变。

2诊断与鉴别诊断2.1诊断

2.1.1临床表现于行经的第2或第3天经量明显增我,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也可伴月经先期或后期,或经期延长,但仍有一定的周期性。

2.1.2特殊病史如凝血机制障碍、甲状腺疾病、精神刺激,或经期、产后感邪或未节制性生活,或放置了宫内节育器,以及有停经后再出血病中我。

2.1.3检查妇科检查应注意子宫的大小、质地、活动及压痛情况,必要时需进一步和B超、诊断性刮宫、内镜检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腺癌及流产的出血。

2.2鉴别诊断

2.2.1崩漏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经期延长,淋漓日久不能自然停止,与月经过多的有周期性出血和正常的经期显然不同,通过病史、发病经过等的询问,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2.2.2通过B超、宫腔镜及子宫内膜病检,排除子宫肌瘤及流产等病证。

3辨证论治

本病诊断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要点,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鲜红或紫、质薄的属气虚。同时结合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血热者,重在清热固经,气虚者重在补气摄血,但不能影响正常月经的排出,以免血瘀为害。血瘀者重在化瘀以止血。

本病的治疗,前人谓“和其阴阳,调其血气,使不相乘,以平为福”。

3.1血热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多梦,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固经丸加味(《丹溪心法》)。

炙龟甲10~15克,生地、白芍、熟地、黄芩各10克,黄柏6克,椿根以15克,香附、丹皮炭、侧柏叶各1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经期量多可加服1剂。

加减:若经血黏稠有腐肉气,或平均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重用黄芩、黄柏,酌加马齿苋30克、败酱草12克、薏苡仁10克;热甚伤津,口干而渴者,酌加天花粉15克,玄参、麦冬各10克,以生津止渴。

若有以上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

寐等证,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衰中参西录》)加党参。

白术、黄芪各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大生地、生白芍、海螵蛸、茜草、川断、党参各10克。

加减: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经色黯红,臭秽,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又宜清热解毒化瘀。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方:黄连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9克,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10克,川芎5克)酌加败酱草、红藤、桃仁、丹皮各10~12克。

3.2血瘀证

主证: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黯,质稠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治血化瘀,固冲上血。

方药: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

蒲黄10克,炒五灵脂15克,黑当归、赤白芍、川断、香附、山楂各10克,花蕊石15克,益母草3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经量过多可加服1剂。

加减:若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证候者,酌加沙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若经行腹痛甚者,酌加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兼口渴心烦者,酌加黄芩10克,黄柏6克,炒地榆10克。

3.3气虚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摄血固冲。

主药:补气固经丸(《妇科玉尺》)。

党参15~30克,黄芪10~20克,白术、茯苓各10克,川断、马齿苋各15克,荆芥炭、陈皮各6克,砂仁(后下)5克,炙甘草5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经量过多者,可加服1剂。

加减:若正值经期量多,加阿胶10克,焦艾叶8克,乌贼骨15克,炮姜炭6克,以固涩止血,经期过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克,益母草30克,以活血止血;妥腹冷痛加续断15克,破故纸10克,艾叶8克,以补肝肾,固冲任,温经止血;兼火晕心悸者,加熟地10克,制首乌10克,五味子5克。

4临床体会

从长期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血瘀性出血在本病中占很大比重。就血瘀的形成而方,其原因:一是经期,产后将患不慎,余瘀不净,瘀血滞留,积于冲任子宫,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循经而妄行;二是肾虚肝郁,情志不畅,气滞则冲任不得畅达,而且冲任功能依赖于肾,肾阳之气不足,既不能溶解子宫内的瘀浊,又不能助冲任以司通达,因而造成子宫内血瘀,以致血不归经,离经之心,溢于脉外,排出体外;如排泄不畅,又将加重血瘀,正如《血证论·瘀血》所说:“吐衄便崩,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之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从临床角度来看,月经过多的

病证,其血瘀大多属于后者,即由肾肝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阴阳的月节律变化失常,导致子宫冲任内的血瘀,但其程度、范围、性质较远崩漏为轻,但其出血之理则相同。

瘀热互兼,亦是月经过多中颇为常见的原因。血热除素休顿时盛、嗜食辛辣所致外,大多与心肝气郁而化火有关,而心肝气郁所以易于化火以及致瘀者,又常与肾的不足有关。肾阳偏虚,心肝气郁,可以导致瘀痰,肾阴偏虚,心肝气郁,又可以致气郁化火,故心肝气郁病变在肾虚的前提下,极易导致化火、结瘀两种不同病变的存在。

气虚脾弱而发病者少,大多为血瘀或瘀热的兼夹因素。

在辨治方面,着重在化瘀调经,控制出血。目前有不少患者在长期服用固涩止血方药后,子宫肌瘤、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症、盆腔炎症病证有所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涩止血药的疗效也渐差,反使经期延长,所以,固涩止血并非良法,对有瘀者,还当化而逐之,以免贻误病情。西医学采用刮宫止血,确实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血瘀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以及出血的缓解有异,治疗也就不同。一般程度较轻的,用加味失笑散,药用黑当归、赤白芍、五灵脂、蒲黄、川续断、茜草炭、景天三七、血见愁、荆芥、益母草各10克等;血瘀程度较甚,手按小腹有疼痛感觉,经血阵下,夹有大血块,用《傅青主女科》的逐瘀止血汤,药用酒炒生地、大黄、赤芍、炒当归、炙鳖甲、炙龟甲、炒枳壳、丹皮、桃仁,水煎服,一剂病轻,两剂病止,三剂血亦全止。根据此方治疗作用的描述,显系月经过多的典型血瘀证,因为我们临床长期观察,发现真正的无排卵性崩漏,一般均无腹痛症状,我们可以运用加味脱膜散,药用肉桂、三棱、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分服)、益母草等。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不论有无排卵,凡属于血瘀证型者,确实应按血瘀的程度、范围,分别轻、中、重予以施治,然而活血化瘀的确也有引起出血增多者,特别是阴虚血管脆弱者,更应有所慎重,如《傅青主女科》的逐瘀止血汤之所以有生地、龟甲、鳖甲,就是针对阴虚而用的;如有气虚者,尚应加入党参、黄芪、甘生地、龟甲、鳖甲,就是针对阴虚而用的;如有气虚者,尚应加入党参、黄芪、甘草、沙参、白术;如有肾虚者,应加入川断、杜仲、补骨脂、鹿角胶等品;肝肾阴虚,虚热偏甚者,应加入女贞子、墨旱莲、山药、熟地、白芍等品;出血特多者,必须加入大小蓟、血余炭、茜草炭、飞廉、血竭、花蕊石、三七粉、琥珀粉、荆芥等偏于止血之品;如若偏于阳气不足者,则应加入艾叶炭、赤石脂、禹余粮、炮姜、补骨脂等温涩止血之品。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加强控制出血,以防好血外流,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本病因失血过多引起气血俱虚,严重影响健。如病程过长,将会发展为崩漏。若过用温燥动血之品,则伤阴动血反致经水量多,甚则月水淋漓不断而致崩漏之症;若过用寒凉之品,易致血凝气滞。《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寒凝气滞,经行不畅,则痛经诸症由此而生。”收剑止血药仅适用于虚损不足的出血证,其属实热出血、湿热下注及瘀血内阻所致月经量多者,若早用收剑止血之品必致留邪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