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宝庞晓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二科河南卫辉4531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116-02
【摘要】目的观察黄芩苷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113例CHB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黄芩苷和替比夫定,对照组应用替比夫定,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在HBeAg阴转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在HBVDNA阴转率方面,有优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苷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黄芩苷替比夫定乙型肝炎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主要采取保肝、抗纤维化、抗病毒的综合治疗。近年,中药黄芩的提取物黄芩苷,在治疗慢乙肝的疗效方面,已得到肯定。为此,本研究采用黄芩苷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乙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本院2006年5月至2010年7月住院病人,按随机数目表法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5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肝功能、病毒学及血清肝纤四项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HBVDNA大于1.0×105拷贝/ml。肝功能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半年内未使用过抗肝纤维化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纤维化标准及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抗病毒标准[1-2]。
1.2方法治疗组给予黄芩苷胶囊(江西普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0.5口服,3次/d,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600mg)600mg口服,1次/d;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疗程为24周。两组均给予一般护肝药物治疗,无抗病毒、抗纤维化作用。
1.3观察项目及指标每4周查肝功能,每12周查乙肝五项及HBVDNA,检测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定期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肾功能及肌酸激酶等;记录药品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SP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ALT、AST、HA、LN、CIV、PC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四项指标较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比较(x-±s)
注: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治疗后,两组在HBeAg阴转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14%、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确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肾功能及肌酸激酶等检查均无显著性变化。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可诱导机体免疫清除,引起肝脏细胞的炎症、坏死。此过程产生可过多的自由基及细胞因子,激活静止的肝星状细胞合成大量胶原纤维,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极易慢性化,抗病毒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促使肝病缓解[3,4]。替比夫定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对应体,经细胞内磷酸化后能与自然底物dTTP竞争,掺入新合成的病毒DNA链中,并阻止其后的核苷酸加入,从而终止HBADNA的合成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均较前得到改善。这也符合上述观点。
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核心环节在于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其中氧化应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抗氧化、清除过多自由基在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黄芩苷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减少氧自由基对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清及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能显著减轻肝胶原纤维增生程度,防止和延缓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5]。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方面,联合应用黄芩苷和替比夫定,疗效更明显。在抗病毒治疗方面,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HBVDNA的阴转率。有研究表明[6],黄芩苷具有显著的体外抑制HBV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在提高HBVDNA阴转率的机制方面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J],2001,19(1):56-6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J],2006,33(1):2-11.
[3]PERRILLORP.TherapyofhepatitisB-viralsuppressionoreradication[J]Hepatology,2006,43(2suppl1):182-193.
[4]LOKAS,MCMAHONBJ.PracticeGuidelinesCommitte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verDiseases(AASLD).ChronichepatitisB:updateofrecommendations[J].Hepatology,2004,39(3):857-861.
[5]李海燕,李夏,金向群等.黄芩苷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58-61.
[6]张奉学,汪晓军,刘妮等.黄芩甙对HBsAg和HBeAg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5):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