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依赖;心理;应对策略
人类社会的生存形态除了表现为现实的物质世界之外,出现了依赖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载体的虚拟社会。传统的国家、地域和言语分割方式正在被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的新兴模式所替代。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及结果,表现在对人们信息获得方式和人际沟通方式的传统模式的反动。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者所具有的社会心理特征
关于网络作为信息获得和人际沟通手段所具有的特性的研究,有很多种表述,以下两种表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性:
1.有限的感官体验:在网上人们交流的主体是文字。人们不会有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
2.身份的可变性和隐藏性: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使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世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虚构想象的身份。
3.地位的平等: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在互联网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表露自己。在网络中没有因财富、身份、地位等的现实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在网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力取决于个体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描述能力和打字速度)。有时还取决于个体的网络沟通技巧。
4.空间界限的扩展:传统的地理限制和人际沟通限制完全消失,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所要交流的同类群体。
5.时间的延伸和压缩:“同步传播”就是人们在同一时间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聊天室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电子邮件,新闻组又包括“异步传播”,它并不要求人们同一时刻做出反应.无论是异步传播还是同步传播。时间在这儿都得以延长。在聊天室里,你有从几秒到一分钟或更多时间来答复其他人。这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明显滞后。而电子邮件,新闻组,你有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来做出反应。网络世界创造了独特的暂时空间。在这里正在进行的,交互的时间都延长了。这就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反映区”。与面对面相比.它让人们有更多时间慢慢思量并做出回答。
6.关系的多样化:由于联系的便捷性,我们可以与各种类型的人联系。和成百上千的人交流。通过在世界新闻组上留言。使用者可以吸引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的人。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人们可以浏览上百万个页面来关注一些特殊的人和群体。随着搜索、筛选、联系选定群体的工具的效率提高。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了。
7.记录的永久性:网络使用者在网上的大多数行为。如收发邮件、网络聊天等,都能被记录并作为计算机文件完整永久地保存下来。这些记录也可以方便地调用。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者通过网络使用所获得的心理满足
1.情感表达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个体成长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如果一个个体在常态社会中缺少了归属感和爱,那么这个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岐性。从搜狐、新浪以及网易等门户网站上注册的个人网站可以看出。这些网站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情感的,这表明情感表达是网民的一个重要需要。
2.性心理的表露需求。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敢于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会担心社会评价。所以在网上性心理的调查比传统形式的调查更可靠。
3.网上娱乐性心理的满足。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网民娱乐的重要方式。还有黑客心理。一般认为黑客(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破坏和侵入的人)大多是青少年,好胜心强、责任感弱,但是这些都是猜测。
4.人格变态者可以在网上实现改变自己身份的愿望。在网络中,网络使用者往往体验到一种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产生这种体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网络导致的使用者“身份丧失”。“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
三、网络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者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1.网络对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互联网组织特性可能导致个体思维模式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和效能感的增加。李文同时还指出,互联网使用还可能导致个体心理状态发生改变。
2.网络对个体的行为过程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对于大多数个体,会受益于互联网的使用。而对于一部分个体,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则可能出现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病理性的行为问题。
3.互联网对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互联网可能对个体的情绪与情感过程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可能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倾向性产生影响。
四、对已产生网络依赖青少年的应对策略
1.网络依赖的自我应对策略。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应该认真正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有了目标才能聚焦能量和才华;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的安排上网时间;与同伴相互约定并限定上网的时间和相互监督;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现实的文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与自制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2.网络依赖的学校应对策略。学校应加强有关网络指导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使用电脑和上网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对有网络成瘾之倾向者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如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的形式,使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获得归属感,摆脱对网络的单一依赖。
注: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机制及防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JKGHYB-1126”。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高级中学4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