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中医院湖北襄阳4410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134-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夹层误诊的原因,提出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误诊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3例。结论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减少误诊,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壁的分离。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重急症,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诊治,发病24h内病死率为25%,48h内病死率为50%,1周内病死率为60%~70%,甚至达91%,及时诊断和尽早积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回顾2004~2010年我院收治的5例被误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历资料,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男,55岁,因左腰腹部绞痛1小时入院。有肾结石病史3年余,高血压病史5年。Bp165/100mmHg,B超示:双肾多发性结石,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右肾轻度积水,左输尿管上段扩张。诊断:双肾结石,右肾积水;右输尿管结石?予抗感染、解痉及对症治疗,多次肌注塞替哌、阿托品、黄体酮等,腹痛无缓解。入院2h后突发意识丧失,心率、脉搏消失,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解:心包腔内有500ml血性液体及血凝块,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形成夹层,升主动脉起始部破裂。双肾内见泥沙状结石,右输尿管中段泥沙状结石嵌顿。
例2男,62岁,因上腹疼痛两小时入院。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有十余年高血压病史。T38.3℃,Bp200/120mmHg,HR108/min,律齐,无杂音。中上腹轻度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WBC21.4×109/L,N0.89;血淀粉酶214U/L,尿淀粉酶126U/L。腹部CT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双侧胸腔少量积液。B超示:胆囊炎,胆囊息肉;胰腺形态饱满。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高血压,慢性胆囊炎。予抗感染、抑酸、抑胰酶、降压等对症治疗,3天后腹痛症状消失,血压降至150/90mmHg,精神可。第11日突然呕大量鲜红色血液,抢救无效死亡。尸解示:主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见夹层分离,主动脉弓部破裂与左支气管相通;胰腺大小,质地、色泽正常。
例3患者女性,56岁,因胸骨后及心前区持续闷痛,加重2小时入院。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心悸头晕,含服“速效救心丸”不能缓解,伴出冷汗,呕吐胃内容物1次。查:Bp145/96mmHg,WBC14.3×109/L,N84.6%,L6.5%,ECG示:“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均轻度增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持续予以静滴硝酸甘油治疗,心电监护示:II、III、aVF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但病人胸痛不缓解,行床旁心脏彩超示:左室增大,主动脉轻度返流,心包腔少量积液,胸主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胸主动脉后壁可见低回声带,考虑:升主动脉夹层?立即胸腹主动脉CT检查示:主动脉夹层(I型),伴假腔内血栓形成,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遂立即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治愈。
例4患者,59岁,男性,因突发胸痛、气促2小时入院。BP150/80mmHg,R26次/min,半卧位,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息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ECG: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ST段压低0.5mV,心肌酶谱:CK-MB24U/L,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予以静滴硝酸甘油、利尿及镇静止痛治疗。患者疼痛渐缓解,次日心脏彩超检查: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返流。CT示: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检查后回病房途中突发心跳呼吸停止,行心内穿刺推药抢救,在心包中抽出不凝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例5患者,男性,71岁,因胸背部疼痛5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Bp180/80mmHg,急性痛苦病容,心肺(--),腹(--),双下肢无水肿。ECG:正常心电图;X线胸片:心影无明显扩大,双肺未见实质性病变。入院诊断:高血压3级,很高危;胸背部疼痛原因待查。治疗予以硝酸甘油持续静滴,口服美托洛尔、洛丁新,严格监控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心率控制在60次/min,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第3日行胸腹部CT平扫:主动脉弓至肾下部平面主动脉夹层。经严格卧床休息,血压控制在(100~120)/(60~70)mmHg,心率控制在60次/分左右,治疗24天后病情稳定出院,继续巩固服药。
2讨论
2.1误诊原因分析
①临床思维局限只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忽视少见病:接诊医生往往通过大致问诊、简单查体,首先考虑常见病及多发病,胸痛首先考虑冠心病,如例3、例4;腹痛、腰痛只考虑急腹症,如例1、例2。只注重片面而忽视全面:经治医生只注重某些或某一方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忽视了全面的或其他方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依据片面的线索,做出片面或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如例1、例2和例5均有高血压病史,都存在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医师未作全面体检和综合分析,没有测双上肢血压,尤其例1未监测血压,更未行任何降压处理,还错误的多次肌注阿托品,造成误诊、漏诊、误治。②忽视鉴别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经治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不严,本组例2血清淀粉酶正常,B超胰腺形态饱满仅是影像学诊断,并无特异性。例1、例2虽然做了B超或CT,但只检查了常见病相关的脏器,忽视了鉴别诊断,没有检查心脏及主动脉,导致误诊、漏诊。③治疗护理措施不严密。由于误诊、漏诊,对患者病情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势必造成治疗护理措施不当,结果病人意外死亡,如例1、例2和例4。相反,例3和例5虽然开始没有确诊,但由于病情较危重,足够重视,诊查、治疗措施得当及时,病人预后就较好。
2.2减少AD误诊的措施
2.2.1提高对AD的认识
AD的年发病率约1/10万,好发于50~7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约为2:1。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增高,AD发病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减少AD的误诊首先要求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时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疼痛持续、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向前胸、后背发射,并随夹层波及范围而放射至腰部、腹部、下肢、颈部、上肢,有的患者疼痛随每次心跳加重,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应高度怀疑为AD。查体时如上肢血压差距明显增大>20mmHg,四肢血压差距<10mmHg,或出现一侧肢体无脉症;在主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向大分支扩展的部位有血管性杂音者;心前区可闻及叹气样舒张期杂音患者;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速等休克表现,但血压下降并不与临床表现平行,甚至血压增高者,亦高度怀疑为AD。同时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急腹症和肾功能不全等相鉴别。
2.2.2重视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对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性改变,患者可有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劳损改变,在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改变,若夹层破入心包时可有急性心包积液的心电图改变;大多数AD患者胸部平片可有纵膈增宽等表现,但不具有特异性。超声检查对诊断升主动脉夹层有重要意义,且有助于识别并发症(如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胸腔积液等),但对操作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本组仅2例提示AD。CT及磁共振检查对AD有很高的决定性诊断价值,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98%左右。本组3例均由CT确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动脉逆行造影对AD均有诊断价值,但在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
在临床实践中,对急危重或较复杂病人,有必要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特异性的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2.3积极治疗
所有被高度怀疑有急性AD的患者,应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至少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应强效控制疼痛、镇静,并减低心室收缩力、降低系统血压,使其降低至能维持适当的内脏和脑灌注的最低水平。迅速将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平均压<60~70mmHg,心率60~70次/分。常需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扩张剂,静注美托洛尔,同时静滴硝普钠等,在监测下调节剂量。当血压、心率控制后病情允许时同时口服降压药。夹层范围不大无特殊血管并发症时,可试行内科保守治疗,但升主动脉夹层特别是波及主动脉瓣或心包内有渗液者、降主动脉夹层病变局部血管直径≥5cm或有并发症者以及内科保守治疗一周不缓解或发生并发症如:血压控制不佳、疼痛顽固、夹层扩展或破裂,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或有隔下大动脉分支受累,应立即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本病未经治疗死亡率极高,经及时确诊、正确治疗渡过初期阶段,此后情况一般良好,但晚期并发症仍可发生。仍须长期坚持有效治疗,使收缩压保持在100~120mmHg,心率60~75次/分,以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基层医院接到此类患者应立即予以降压、止痛不间断治疗,并由医护人员护送转上级医院。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减少误诊、误治,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王春波.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