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冰敏(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平南537300)
【摘要】目的在新生儿静脉置管中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观察和分析其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进行输液的96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新生儿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皮肤损伤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置管留置时间分别为97.92%(47/48)、(6.21±0.32)d明显优于对照组87.50%(42/48)、(3.47±0.29)d(P<0.05);但是,两组患儿皮肤损伤情况比较(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置管针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其能够增加置管时间,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且不会增加新生儿皮肤损伤。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置管腋下留置针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336-02
在新生儿护理中,静脉输液则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和护理操作[1]。然而静脉留置针管则能够使得操作简单且方便、安全,并且还能够减少穿刺次数,进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对新生儿患儿来说,其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为此需要24小时连续给药治疗。但是由于新生儿的血管比较小且输入的药液渗透性比较大,常常就会出现局部药物外渗等情况,进而导致出现频繁更换穿刺部位等情况而增加者的痛苦。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我院对此次输液新生儿患儿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并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比较,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6例新生儿患儿,时间:2012年6月~2013年12月。按照新生儿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8例。对照组:男性为30例,女性为18例;年龄在5~37d,平均为(22.5±1.2)d;病情情况:早产儿10例、新生儿肺炎13例、新生儿窒息13例、新生儿黄疸8例、宫内感染4例。观察组:男性为31例,女性为17例;年龄在5.3~38.3d,平均为(23.1±1.1)d;病情情况:早产儿9例、新生儿肺炎12例、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黄疸9例、宫内感染6例。比较两组新生患儿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组所选用的留置针型号相同。
观察组: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
让患儿处于平卧位,头偏向穿刺肢对侧,同时在患儿穿刺侧肩胛下方垫置一个小软枕,并做好保暖工作[2]。穿刺侧上肢需向外伸直且外展110°~145°[3]。并使用手指压迫患儿腋窝上端,使得患儿腋下静脉充盈,然后操作时要对穿刺点周围5cm以上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出,并使液体充满整个留置针。选择患儿头皮或者腋下富有弹性且容易固定、粗的静脉留置针管。在穿刺成功后迅速将针芯拔出,并使用3M透明敷贴固定。然后标志好穿刺的日期。在患儿穿刺部位使用网状绷带3M纸胶布进行包裹并固定好,松紧度以患儿感觉舒适为宜。在给患儿输液时,需提前使用3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后再输液,同时在输液完成后需再次使用3ml生理盐水或者肝素夜正压封管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皮肤损伤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处理,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皮肤损伤率均采用[例,(%)]表示,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或x2检验,当P<0.05时具有可比性。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置管留置时间分别为97.92%(47/48)、(6.21±0.32)d明显优于对照组87.50%(42/48)、(3.47±0.29)d(P<0.05);但是,两组患儿皮肤损伤情况比较(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3讨论
在临床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关键的技术。近年来,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对新生儿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与手背静脉留置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要高且留置时间较长,与手背留置针比较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此外,在对穿刺和封管技术进行改进之后,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且降低新生儿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新生儿病房中,大多数患儿都需要进行输注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等,然而这些药物对患儿的血管刺激性比较大,并且在发生药物外渗之后则很容易导致患儿局部出现坏死。然而对于新生儿来说,尤其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患儿,其静脉十分细小且血管壁薄,因此在留置针过程中则很容易导致管壁发生机械性损伤而导致患儿皮肤出现局部发红等情况而发生静脉炎。腋静脉则为大静脉,其位置恒定且管径较粗,同时其走向直且血流量大和流速快[4]。当输入药物之后,会随着血液快速进入到患儿循环中,这样则能够减轻药物对患儿局部血管壁所产生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5]。此外,腋窝下留置针则能够难以被患儿抓脱,存在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腋静脉距离患儿心脏较近,因此要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感染。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皮肤消毒范围大于5cm以上。
此次研究中,对新生儿输液患儿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然后与头皮静脉留置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新生儿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留置针管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新生儿患儿皮肤损伤比较(P>0.05)。这主要是因为选择新生儿腋下静脉置针,其的部位较为隐蔽,难以脱落,同时还可以容易让患儿家属接受。
总之,在新生儿输液患儿护理中应用腋下静脉留置针则能够增加置管时间、减少穿刺次数,进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并且减轻家属等担忧等情绪,促进家属的配合,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新生儿皮肤损伤。增加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整体医疗水平以及信誉度。
参考文献
[1]胡晓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850-4851.
[2]李静,刘新凤.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28-2131.
[3]孟祥春.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7):1853-1854.
[4]肖淑红,王建光.静脉留置针U型固定技巧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4-1915.
[5]章洁,皮红英.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3):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