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与色彩喜好相关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9-19
/ 3

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与色彩喜好相关的研究

姚苏静

姚苏静(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251-02

【摘要】本研究利用气质测验量表和颜色喜好对比问题对2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得分与色彩喜好之间的相关。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红色的得分与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得分负相关显著,而灰色分别与胆汁质、抑郁质的得分正相关极其显著。其他颜色与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关不显著。也就是说,抑郁质或者黏液质得分高的人不大喜欢红色,胆汁质或者抑郁质得分高的人都偏爱灰色.

【关键词】大学生气质类型色彩喜好

1问题的提出

1.1有关色彩喜好的差异性调查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色彩喜好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对人们色彩喜好趋向的调查。在日本,今田先生在1926年的研究中以1212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6枚色彩各异的色纸为研究材料,调查了青少年对色彩喜好的倾向。他得出的结论是;小学生的色彩喜好顺序为:蓝色,红色,绿色,黄色,紫色,橙色。

艾森克1940年综合40年以前的各国有关的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也无论种族对色彩的喜好都有着基本相同的顺序:蓝色,红色,绿色,紫色,橙色,黄色。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的色彩喜好基本一致。

二战后,有关色彩喜好趋向的研究日渐成熟,同时也发现了不同于二战以前的研究结果。美国科学家贝廉通过实验发现,受乳期的婴儿喜爱饱和度高的明亮色彩。儿童的色彩喜好顺序除红色以外与成人的色彩喜好基本相同。说明人类从婴幼儿是时期就对色彩有明确的感受,并且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早在1931年,卡斯调查了6个种族的中学生发现,人对色彩的不同喜好并非取决于种族因素,而是受人们所处社会文化影响。

我国学者在80年代和90年代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曾虹文在1986年所做的“中国学生颜色爱好特点及其发展”一文中不仅验证了周先庚先生在1935年所得出的中国学生有自己的色彩喜好的特点之外,还明确指出,“一般颜色的喜好有性别、年龄、受教育特点及地区的差异”,“并且18岁以后人们的一般色彩喜好特点已基本稳定。”中国科学院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做的一系列有关不同民族儿童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中指出,不同民族的儿童色彩喜好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都是比较喜欢比较鲜艳的暖色调,不喜欢冷色调。但是不同民族的儿童色彩喜好顺序也有差别。并且指出这种差别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引起的。

中国科学院李文馥等人在1990年所作的“中国城市人爱好颜色的特点”研究中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测量了中国城市人的主观,客观,抽象色彩喜好的倾向性。王益荣于1997年在增虹文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考察了中国大学生颜色爱好的特点,得出了与增虹文相似的结论。

1.2影响色彩喜好的相关因素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色彩喜好的研究除了重复战前有关色彩喜好趋向的调查以外,还增加了对不同时期结果在不同层面上的比较研究(年龄、性别、人种、人群、国别、种族等等)。有关影响色彩喜好因素的研究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2.1性格影响色彩喜好

西田虎一在其专著《色彩心理学》中就曾经这样叙述过“颜色揭示万物的内容,激起人们种种感情变化,同时也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泰勒.哈特曼在《色彩密码》中认为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不同的特征,一个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即一个人不是单色的而是多种色彩的组合,所以透过不同的色彩组合就能够探究人的性格世界。我国学者黎耀明等在1995年利用EPQ量表和颜色字以102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验证了色彩喜好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外向型和情绪不稳定型的学生表现为偏爱蓝色。

1.2.2生理影响色彩喜好

20世纪90年代,对于影响色彩喜好因素的研究人们将目光转移到身心状况与色彩喜好的关系上来,研究表明,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当色彩刺激引起生理变化时,也一定会产生心理的变化,如:红色能使人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具有心理上的温暖感觉。长时间的红色刺激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生理上欲求相对应的补色一绿色来调节平衡。

1.2.3文化、经济等对色彩喜好的影响

影响色彩喜好的因素除性格、性别、年龄等因素外,地理、民族、文化、经济、环境、教育程度等,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色彩的象征、色彩的联想和色彩的民俗学的角度。

1.3色彩喜好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1.3.1实验材料模糊

在色彩喜好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色彩分为表面色和抽象色两部分,表面色指物体的固有色或是人们主观选择的颜色。抽象色是指:客观存在的,不与任何实际物体相联系的色彩。在以前的研究中,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研究中,人们总是混用这两种色彩,这导致所提出的一些结论有一定的片面性。

1.3.2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拓展

现有的有关色彩喜好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延续着以前的分类,很多已经很久无人问津,由此产生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个别修订与补充的阶段。在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中,有关色彩与性格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在近十年内所作的研究不多,而有关色彩喜好与文化、社会的关系的近期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对特定文化的文献分析,主观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相关的实验性研究很少看到。

2研究方法

2.1研究假设

本研究通过查阅以往的文献,希望通过搜集有关实验数据能够得出这样的假设,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喜欢的颜色可能有差异。

2.2被试

被试为大连市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249人,以自愿和不记名的方式参加,回收有效问卷210份,问卷回收率为84.3%。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10人;文史类123人,理工类87人;大一25人,大二80人,大三80人,大四人25。

2.3工具

2.3.1气质类型量表

气质调查采用我国陈会昌等人编制的气质类型测验问卷。

2.3.2问卷二

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实验中用颜色字替代颜色刺激,选用的颜色同以往的相同,即白、蓝、黑、黄、绿、灰、红、橙、紫九9种颜色,事先将每1种颜色一一配对,共36对,让被试在每一对颜色比较中,在较喜欢的颜色上打“√”。

2.4研究程序

问卷采用团体方式进行,由心理学教师主持测验,统一指导语,一次完成,所获数据采用SPSS10.0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60多年来我国学生颜色爱好的变化

将以前心理学工作者研究颜色爱好的本研究大学生颜色爱好的比较存在相似点,尤其表现为最喜爱与最不喜爱的颜色有惊人的相似,灰色为最不喜爱的颜色,而白色、蓝色是学生较喜爱的,在颜色爱好中排前几位,而黄、紫、黑、灰等颜色为学生较不喜爱的颜色,排在后几位。从以上还可看出,60多年来我国学生对冷色的喜爱程度远远胜过暖色,这可能与我国学生的性格及生活的环境有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一方面可能是本文的样本不具备代表性或者研究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中出现了误差,另一方面就是事实确实如此,而产生这样事实的因素可能有生理上的和环境中的影响等因素,而关于这方面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2不同性别爱好的比较

本次测查中男生和女生所喜欢的颜色没有太大的出入.有关资料表明,男女生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对颜色喜好的差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了,但是在本研究中男女生对颜色的喜好确实差异不大,这可能是研究不够完善的原因,也可能是随着时代和年龄的推进,这种差异逐渐淡化了,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也可以以此为起点加以研究。

3.3大学生气质类型与颜色喜好的多元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大学生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以及抑郁质的得分与九种颜色的得分作多元相关。

红色的得分与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得分负相关显著,而灰色分别与胆汁质、抑郁质的得分相关极其显著。其他颜色与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关不显著。也就是说,抑郁质或者黏液质得分高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不喜欢红色。而胆汁质或者抑郁质得分高的比较喜欢灰色。

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研究的所采用的样本量偏小。其次,实验材料所选择的颜色数量比较少,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仅使用了9种颜色作为实验材料,所以实验设计有待进一步在增加实验材料和被试以便改进。

我们都知道对每个人来说颜色喜好和性格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可能性格不同,也可能喜欢的颜色不同,而气质是一个人性格中比较稳定的一部分,那么气质与颜色的喜好正如本研究重点探讨的一样它们是相关的,但是我觉得抑郁质和蓝色的得分应该是呈正相关的但是本研究没有看出来,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可以把本研究作为基础和方向,尽量突破各种客观的局限,通过科学且客观的手段找到相关结论。

4结论

(一)现阶段,大学生颜色喜好的顺序是蓝、白、红、橙、绿、紫、黑、黄、灰。

(二)60多年来,大学生颜色爱好的差异不显著,表现为对冷色的偏爱,而灰紫色长期为学生不喜爱,其他颜色波动不是很大。

(三)男女大学生字颜色的喜好上无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黑黄红橙上有差异,在其他的颜色的爱好上有共同点。

(四)红色的得分与抑郁质的得分相关显著,而灰色分别与胆汁质、抑郁质的得分相关极其显著。其他颜色与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关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泷本孝雄,藤潭英昭著入阴色彩心理学.大日本图书.1985.

[2]增虹文.中国学生颜色爱好特点及其发展.心理科学通讯.1986(1).

[3]泷本孝雄,藤泽英昭著,成同社,区和坚编译.色彩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版.

[4]李文馥.中国城市人爱好颜色的特点心理科学通讯.1990(5).

[5]王益荣.中国大学生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7(6).

[6]西田虎一色彩心理学.造形社.1982序.

[7]刘相辰,赵丽珍,王晓艳.色彩心理研究的历史轨迹.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6).

[8]马克思.露西雅著,墨云编译.色彩与性格.学林出版社.1992版.

[9]泰勒·哈特曼(美),魏易熙编译.色彩密码[M].2001海南出版社.

[10]黎耀明等.个性与颜色爱好的差异.海军医高专学报1995(4).

[11]刘名.颜色与性格.应用心理学.1989.(6).

[12]黄希庭,黄巍,李小融.关于中国人颜色情调的研究.心理科学.1991(6).

[13]孔克勤,陈明杰,蔡飘,马前锋.色塔人格测验试用研究.心理科学1996(19).

[14]王心耀.色彩与文化.江汉大学学报.2001(5).

[15]卫保国.色彩的感觉和象征意义.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16]王文兰.色彩习俗及语言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2).

[17]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