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娜
(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四川成都610063)
【摘要】目的:调查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AssessmentInstrument,FA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于2016年5月—2016年11月期间对我院的130例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心态、照顾时间、与患者关系及睡眠质量指数是患者家属疲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疲劳现象,且疲劳程度较重,医护人员应采取合理措施帮助患者家属缓解疲劳,提高照顾质量。
【关键词】精神障碍;家属;疲劳;疲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0-0038-03
Analysisoffatiguestatusandinfluencingfactorsof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atiguestatusandinfluencingfactorsoffamilymembersof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MethodsGeneraldataquestionnaire,Fatigueratingscale(FatigueAssessmentInstrument,FAI)and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scal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andPSQI),inMay2016-November2016inourhospitalduringtheperiodof130familymembersof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werecross-sectionalinvestigation.ResultsMultivariatelinear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gender,stateofmind,caretime,relationshipwithpatientsandsleepqualityindexwereindependentfactorsaffectingthefatigueofpatients'familymembers.ConclusionThefamilymembersofmentaldisordersaregenerallytired,andthefatiguelevelisheavy,andthemedicalstaffshouldtakereasonablemeasurestohelpthefamiliestorelievefatigueandimprovethequalityofcare.
【Keywords】Mentaldisorders;Familymembers;Fatigue;Theweary;Factorsaffecting
精神障碍主要指人的认知、情绪及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人格与正常人群出现偏离,且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从而表现出难以适应社会的现象[1]。精神障碍往往是多发性、且不可预知的,大部分的患者发病时间及方式都不固定,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由于精神障碍给患者本人以至于家庭都带来了长期的困扰和显著的心理痛苦,因此长期照顾患者的家属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感。本研究拟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群体患者家属的疲劳程度,并发掘可能造成患者家属疲劳的主要诱因,为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5月—2016年11月期间对我院的130例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近1周以来独自照顾患者;(2)所照顾患者属于精神障碍疾病范畴;(3)知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1)年龄<16岁以下的患者家属。(2)患者住院时间≥1周。
1.2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4部分。(1)一般资料问卷: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两个部分。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心态、照顾时间、与患者关系;疾病相关情况:病程。(2)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AssessmentInstrument,FAI)由美国精神行为医学研究室的Schwartz等于1993年制定[2]。FAI包括29项与疲劳有关的描述,量表主要由4个因子组成,因子1(Serverity,S)用于测定疲劳的严重性;因子2(SituationSpecificity,SS)反映一个人的疲劳对特殊情形(寒、热、精神紧张等)的敏感性,评价该疲劳是否具有情境的特异性;因子3(PsychologicalConsequences,PC)反映疲劳可能导致的心理后果(如缺乏耐心、动机或注意力不能集中);因子4(RespondstoRest/Sleep,RTR/S)反映一个人的疲劳是否对休息或睡眠有反应。量表中每条目分为7个等级,填表者可根据自己近2周的情况进行选择。完全同意选择“7”,完全不同意选择“1”,介于二者中间选择“4”,偏于不同意选择“2”,“3”,偏于同意选择“5”,“6”。4个因子均通过其所含条目分值的简单相加,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便可得出4个因子及总分值,其中分值小于4为无疲劳,4或4以上但小于5为一般性疲劳,5或5以上但小于6为中度疲劳,6或6以上者为重度疲劳。该表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4]。本研究Cronbach'sα系数为0.862。(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该量表由19个自评问题和5个由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用于评定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5]。本研究仅采用19个自评问题进行评价,包括7个因子,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1个条目)、睡眠潜伏期(2个条目)、睡眠持续性(1个条目)、习惯性睡眠效率(3个条目)、睡眠紊乱(9个条目)、使用睡眠药物(1个条目)和白天功能紊乱(2个条目)。每个因子计分0~3分,0分指没有困难,3分指非常困难。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单项因子>1分,提示该项存在睡眠问题。刘贤臣等[6]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本研究Cronbach'sα系数为0.922。
1.3调查方法
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92.9%。患者家属的各项评估于患者住院1周后经知情同意后完成。由研究组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讲解问卷填写时的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独立完成,必要时可协助其填写。严格控制失访量,减少病例的流失。数据在录入时需经两人核对、确认无误。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用SPSS24.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进行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疲劳程度
患者家属的疲劳总分为(4.82±0.88)分,有疲劳者占81.5%,中、重度疲劳占44.7%,一般性疲劳占36.8%。
2.2单因素分析
见表1。以患者家属的疲乏程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分组、职业、心态、照顾时间分组、与患者关系、病程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饮食状况、入院季节、是否合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2=0.401,AdJustedR2=0.377,F=16.625,P=0.000,B: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E:Standarderror;β:Standardizedcoefficient;R2: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疲劳感总评分为(4.82±0.88)分,与张雪等[7]对精神分裂症的疲乏感研究结果相似。此外,结果也显示有疲劳者占81.5%,中、重度疲劳占44.7%,一般性疲劳占36.8%。提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绝大部分都存在疲劳症状且疲劳程度相对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且病情不稳定,从而导致家属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且照顾负担沉重有关。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处理患者病情的同时也应对家属的疲劳情况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可行措施,通过提供缓解疲劳的措施,如加强锻炼、注意休息、轮流看护、物理舒缓等措施来予以改善。并注重睡眠质量和饮食营养,从而最大程度的来改善其家属的疲乏状态。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性别、心态、与患者关系及照顾时间对其疲乏感有影响。性别中男性疲乏感更强烈;患者关系中以子女感疲乏感最为强烈。针对这种情况,医务人员应多关注此类群体,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以减轻疲乏感。对于心态差的家属应当努力帮助其调整心态,指导如何分析和看待问题的方法,注意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有度休息,控制疲劳周期;对于长期单一家属在照顾患者时,一定要提醒其注意适当休息,以此来减轻其疲劳程度。
4.结语
疲劳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照顾其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男性、心态差、子女照顾、照顾周期较长的患者家属都应了解导致疲劳的根本原因,并为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社会支持,同时,患者家属的睡眠质量也与疲劳感息息相关,因此给予必要的镇静催眠药物,或是在睡前采取听音乐、喝牛奶、泡热水脚等方式来有助于睡眠,从而有效改善此类患者家属疲乏的症状。
【参考文献】
[1]曹新妹.实用精神科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90-492.
[3]陈凤萍.ICU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7):47-49.
[4]阮辉丽,阮英,李永红.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旬刊,2015(4):98-100.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社,2005:54-59,292-294..
[6]刘贤臣,唐茂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7]张雪.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22):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