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3

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陈绩锐胡小利马丽黄毅凌黄碧玲徐子涵艾

陈绩锐胡小利马丽黄毅凌黄碧玲徐子涵艾军(通讯作者)

(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妇科经带胎产疾病与温病发病病因联系密切,笔者通过对两者近年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其做一简要概述,提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情况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指导。笔者认为,今后对于妇科温病可以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温病学辨证方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以及妇科温病病机方面进行。

【关键词】妇科温病述要

【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32-03

经、带、胎、产疾病被称妇科四大病种,多为寒热湿所致,温病致病因素与湿热亦甚密切,因此妇科疾病与温病有密切关系。温病医家在其理论和著作中对妇科也有所论述,如《温热论》中第35至37条文,《湿热病篇-解产难》等。可见温病与妇科疾病相关研究,有助于妇科临床诊疗的指导,故笔者就妇科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的研究做一述要。

1单一方剂为主随症加减治疗

1.1三仁汤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该方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徐妙燕[1]等运用在妇科临床:①湿热蕴结,肾气不固的先兆流产,予清利湿热,益肾固胎。去通草,加桑寄生,白扁豆,苎麻根,炒杜仲。②外感湿热,邪热气血搏结的急性前庭大腺炎。去竹叶,通草,加川连,川柏,紫地丁,蒲公英,红藤。③湿热熏蒸肌表,迫津外泻的术后自汗。加郁金,枳壳,藿香。黄垚[2]总结何迎春应用三仁汤经验:①健脾化湿,软坚散结治疗痰湿壅滞的卵巢囊肿;②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治疗痰湿壅滞、脉络不通的闭经;③化湿清热,益气养血治疗产后低热。马春芬[3]根据三仁汤特点及功效,用于治疗相应病机的妇人口渴,头痛。

1.2增液汤

增液汤见于《温病条辨》,作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用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高美格[4]以为基本方化裁治疗妊娠恶阻重症:气阴两虚合并生脉散加减,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小柴胡汤加减。那素梅[5]用以加味治疗阴虚导致的闭经、缺乳及产后热毒内陷的发热。李文广[6]认为中下焦阴虚湿滞可合用平胃散滋阴、燥湿、行气。并报道验案1例。王苏阳[7]同样配合其他方剂治疗阴虚内热,阳明燥结,耗津伤液的妊娠病4例。王锦春[8]等合用丹桅逍遥散加减治疗血海燥涩,化热伤阴,气机逆乱的月经后期,服药后月经正常。

1.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组成。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孟昭良[9]报道1例经行40余日,经治疗仍血流不止的崩漏,经诊断辨为湿热内蕴,以此方化裁,清热解毒,利湿健脾,佐以止血。3剂血止,9剂告愈。白玉先[10]总结马桂文运用该方治疗妇科经验:对于湿热交结,邪扰冲任导致的崩漏、痛经、带下、经行皮肤瘙痒等妇科疾病都可随证加减治疗。刘观秀[11]报道1例盆腔炎性包块,诊断为湿热壅盛,阴虚血瘀的积聚。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服2剂症减。

1.4其他

温病学方剂用以治疗妇科疾病还见其他散在报道。傅慧群[12]提出了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中,配合升降散治疗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张小红[13]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为指导思想,配合沙参麦冬汤养胃润肺,治疗月经过少。王慧颖[14]运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感染性高热,并举例说明。

从上述研究报道可以看出将温病学方剂运用在妇科临床治疗,无论病位,病症如何,只要以病因病机为指导,选用相关方剂加减治疗,都可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辨证特点。

2现代医家经验

中医学除医学古籍的知识外,老中医的经验也是学习的知识宝藏。因此进行老中医经验的研究,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升和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1罗元恺

罗元恺是已故中医妇科泰斗,其学术思想融合岭南温病学派的学术特色。张玉珍[15]等总结罗氏治疗崩漏的经验:①阴虚气虚是致病之本。这样的体质容易导致阴虚阳亢、冲任不固和脾虚不能统血的崩漏。②滋阴固气是塞流之法。提出“血崩当以塞流为主,但塞流仍需与澄源相结合”。③澄源须辨证论治。凉血清热配合养阴治疗阴虚血热,化瘀止血清血瘀,健脾固肾治脾肾虚损,同时强调瘀去须补虚或寓攻于补。④辛温助动是止血之忌。体现重视药物气味的用药特色。⑤补脾固肾为复旧之旨。崩漏是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严重紊乱。针对其因热、因瘀之因素外,须以补脾固肾为根本治法。罗颂平[16]介绍罗氏对盆腔炎的治验。急性或亚急性阶段:表现为湿热、湿毒或热毒证,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止带,方药以自拟盆炎清热汤,随证加减。慢性炎症阶段:如瘀血内阻,宜行气活血,佐散结或通络,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或桂枝茯苓丸加味。如迁延日久,气虚兼寒湿者,宜温经散寒,益气健脾,用金匮温经汤加减。

2.2刘云鹏

刘云鹏是首批名老中医,早年善治温病,后着意研究妇科,辨治经、孕诸疾经验独到。研究其学术经验有助于发展温病思想在妇科临床的指导作用。胡文金[17]介绍刘氏妇科经验,对合并感染导致高热伤津的疾病,用凉膈散化裁。①复感温邪,肺胃热盛的妊娠、急性肾盂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以凉膈散合增液汤加减。②不完全性自然流产大失血后合并肺感染,证属邪热壅肺,下扰血室之候,以凉隔散加减。③急性盆腔炎,证属热入血室,热毒瘀血内结、气血两燔,拟凉隔散加味。冯宗文[18]报道刘氏运用温病治疗理念治疗妇科疾病。清心凉隔散化裁清热安营,治疗温邪气热灼津,肺胃火燔,迫血妄行导致高热;犀角地黄汤加减清热凉血,治疗经期同房后导致温热毒邪侵入血分,痰热内结,迫血妄行之崩漏;清燥救肺汤加味治疗冲气上逆,肺胃燥热,气津两伤之重度妊娠恶阻。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人流后冲任损伤,复感时邪,湿热入血之恶露不绝。冯新玲[19]等结合病案分析刘氏运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妊娠恶阻的经验。其认为肺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其气宜宣、宜降。对于呕吐伤阴的恶阻,不降胃气,先清肺气。肺气清肃,气道通利,则冲气自平,胃气自降而呕止。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2.3其他医家

白玉先[10]总结马桂文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妇科经验,并举例说明。提出临床凡湿热稽留冲任,胞宫胞脉受损,出现经带胎产诸疾,均可选甘露消毒丹,根据偏于湿或热或瘀或虚等随证化裁。薛燕星[20]等对薛伯寿倡导和解与分消兼融辨治经验分三方面进行介绍:①和解分消兼融,双解外感热病。②和解分消兼融,内伤杂病制宜。③和解分消,内外标本兼顾。和解与分消融汇了寒温之长,为寒温理论的延伸和实践架起了桥梁。黄垚[2]结合病案分析何迎春运用三仁汤经验。对于痰湿壅滞的卵巢囊肿、闭经以及产后瘀、虚引起的低热等疾病,都可配合该方化裁治疗。何氏用此方治疗湿邪导致的妇科疾病收到较好疗效。

3清代医家及学术探讨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医家结合自身实践和前人经验,发展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

3.1叶天士

叶天士对温病的贡献最突出,由其口授整理成的《温热论》奠定了温病学理论和辨治体系,其医案辑录成的《临证指南医案》也为后世疾病治疗提供范例。刘月明[21]针对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提出以下观点:奇经治法大略,调补肝肾为主,重视阳明,根据虚实或攻或补。奇经治法八则,分别是降逆调冲、温养冲任、血肉充养奇经法、育阴镇静奇经法、疏肝活淤理奇法、收涩固带法、镇固奇经法、奇络兼治法。程运文[22]从《临证指南医案》“调经”和“虚劳”门中将调经辨治不孕症归纳为五法:①温经散寒,活血调经;②燥湿化痰,温中调经;③温养肝肾,补血调经;④滋补肝肾,清热调经;⑤温补肾阳,健脾调经。杨逸淦[23]对《温热论》中“妇人胎前病温”浅析,提出根据邪正关系和温邪、药物对胎元的影响,防其正伤邪陷,以达到祛邪保胎的目的。就邪正盛衰分卫气分证治、营血分证治和后期证治三方面探求妇人胎前病温的辨治规律。总结出:治疗胎前病温时以凉血顺气为宜,胎前病温则须时时顾护胎元。邪盛正气未损时,祛邪以安胎;正气已损、胎元已伤则须祛邪安胎并进。用药方面,若能用对胎孕无碍的药物亦能愈病时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孕有影响的药物,切勿以险求胜。

3.2吴鞠通

吴鞠通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进行系统论述,并发展三焦辨证,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喻德辉[24]对吴氏《解产难》中妇科学术思想分四方面探讨:产后三证,责之肝脏;产后补泻,贵辨寒热虚实;产后用药,当究药性;保胎安胎,重视肝脾肾。王凯平[25]研阅《吴鞠通医案》,探讨吴氏调治经、带、胎、产诸案,认为其论病用药方法,有和胃通阳,驱阴化湿;温经补固,通补奇经;翕翕补阳,流动变化等特点。陈秋梅[26]提出吴氏辨治产后三大证的特点:①释病机,师古而不泥。认为产后三大证病因皆以亡血伤津为病变基础,在筋、神、液上因其感伤不同形成不同症状。②补治方有功于医林。认为产后气血俱虚,肝肾阴亏,应顾护阴液为主,养血滋阴柔肝熄风。解浚沅[27]对《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奇经与脏腑相关用法从生理病理探析:脏脉症转,力主方随症移;脏脉俱病,宜从相兼并调;证寓缓急,酌其先后互治;至阴伤耗,创制大方骤填。为临床运用奇经施治提供参考。

3.3王孟英

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著成《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理论进行整理,促进温病学的发展。施仁潮[28]等探讨王氏著作中对妇女温病论治,提出:①温病热入血室有三种证型,当区别论治;②温病经行为邪有出路,不宜妄涩;③妊娠期病温,及时清泄即保胎,产后热证,仍当用凉泄。

不同的温病学医家对妇科温病均有论述,存在相同的特点,又彼此互补和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古代医家及著作的研究对妇科温病理论源流的了解以及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4结语

妇科温病的研究,在病种方面,对古今医家经验也有一些研究,但多是个案报导,对于温病学方剂的研究也体现了温病学养阴法,祛湿法,解毒法,化瘀法等治法的临床应用。然而,鲜见进行对照研究,同一病种用药特点的整理也基本未见报道。其次,温病诊疗思想在妇科临床运用,古今医籍有专篇论述,医家也有不少临床经验,却未形成专门的体系。再次,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温病学辨证方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也基本未见。可见,温病学理法方药在妇科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研究并未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妙燕,赵向阳.三仁汤在妇产科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26.

[2]黄垚,何迎春.何迎春应用三仁汤治疗妇科杂病临床举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8):567.

[3]马春芬.三仁汤在妇科临床运用[J].陕西中医,2001,22(11):690.

[4]高美格.增液汤治妊娠恶阻重症45例[J].河北中医,1997,19(4):17.

[5]那素梅.增液汤加味治疗妇科杂病举隅[J].新中医,1998,30(3):34.

[6]李广文.增液汤合平胃散治验举隅[J].河南中医,2002,22(1):45.

[7]王苏阳.增液汤加减治疗妊娠病验案4则[J].山西中医,2004,20(5):43.

[8]王锦春,王雪梅.增液汤治疗月经不调当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41.

[9]孟昭良.功血辨治[J].新中医,1992,(4):46.

[10]白玉先.马桂文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妇科病举隅[J].陕西中医函授,1994,(3):19.

[11]刘观秀.甘露消毒丹临床应用举隅[J].甘肃中医,2003,16(4):11.

[12]傅慧群.升降散在妇科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727.

[13]张小红.浅谈脾胃学说在月经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5,26(12):1380.

[14]王慧颖.运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妇科温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11.

[15]张玉珍,罗颂平.岭南妇科名医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特色[J].新中医,1998,30(9):5.

[16]罗颂平,张玉珍.罗元恺治疗盆腔炎和前列腺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8,39(9):523.

[17]胡文金.刘云鹏用凉隔散加减治女科高热[J].中国中医急症,1993,2(2):74.

[18]冯宗文.刘云鹏用温病方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J].新中医,1994,4:1.

[19]冯新玲,杨立娜,刘云鹏.刘云鹏运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妊娠恶阻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86.

[20]薛燕星,吴深涛,张瑞君.薛伯寿教授运用和解分消兼融法临证撷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65.

[21]刘月明.叶桂妇科案治奇经法浅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1,(4):39.

[22]程运文.叶天士用调经五法辨治不孕症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5(4):43.

[23]杨逸淦.《温热论》"妇人胎前病温"发挥[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61.

[24]喻德辉.《温病条辨?解产难》学术思想探讨[J].江西中医药,1990,21(1):5.

[25]王凯平.吴鞠通妇科治验探析[J].土海中医药杂志,1992,(11):1.

[26]陈秋梅.吴鞠通论治产后三证初探[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6.

[27]解浚沅.吴鞠通对奇经与脏腑相关运用法度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14(2):5.

[28]施仁潮,蔡敏燕.王孟英论治妇女温病之特色[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