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管工作的标准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3

文物保管工作的标准化探讨

袁旭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100084)

摘要:任何文物进入博物馆,珍藏的全过程从表面看是文物在库房或在展柜中进行时间的推移,而实质上却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合理的使用以及严谨的复制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手段复杂的过程。藏品建档后,其藏品档案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藏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某种因素被认可的不同程度,而使该藏品档案产生或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也显示出不同历史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现状。只有在藏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用恰当的文字照片或计算机作为记录的手段,补充和完善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使该藏品被保管的价值不断递增,才能在以后被使用的时候更进一步地满足陈列布展人员的需要,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为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关键词:藏品;保管;藏品管理

前言:

文物藏品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和自然标本,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藏品保护这个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文物库房规范管理的关键。

我馆是目前隶属于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总占地面积约为1.5公顷,使用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现有藏品13000余组件,囊括了书法绘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类艺术品六大类,做为高校博物馆的样板,同行馆所不断前来学习和交流。近年来,我馆在库房建设取得小成。第一,改善库房条件,完善保管设施。为了加强藏品的安全保护管理,我们在完成库房门窗加固的同时,先后购置了消防器材和保险柜、铁皮柜等。将珍贵文物全部存入保险柜和铁皮柜加以特别保管,增加了安全系数。2002年我馆安装了包括门磁、红外线对射和探头、烟感报警、振动报警、摄像机、监听等组成的符合国家文博系统二级安全风险防范要求,具有立体防御空间的电视闭路监控系统,将人防、物防、犬防、技防融为一体,确保了文物安全无恙。又为保管员添制了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必备用具,基本达到了科学管理的要求。第二,充实库管人员,补充新鲜血液。近年来,由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业务工作量的加大,人员稀少,人才奇缺。馆领导非常重视,一方面从馆内挑选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志,另一方面从新分配的大学生中挑选专业对口的同志,不断补充进来,为文物藏品管理储备了新生的后备力量。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多次邀请老文物工作者帮助我馆进行文物藏品建档建卡工作,在实践中对年轻同志进行传帮身教工作。

二、分析藏品的结构。

博物馆一切藏品都是由不同的材料所组成,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护材料。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通过对藏品的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组成、物质结构和物理性能,探索藏品劣化变质的内因,以寻求保护藏品的途径。

三、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

由于藏品成分、性质的不同和外界自然因素的差异,其发生的劣化变质现象也各自有别。掌握藏品的质变机理,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

历史文化遗存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考古发掘时突然转入大气中,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文化遗存的质量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和之后的劣化变质。为了揭示文化遗存在地下期间保存环境的奥秘,以便出土后的长期保存,需采集墓室内外、遗物周围的土壤、液体、气体的试样进行分析测定,获得地下的原始资料,并观察记录出土时文化遗存的保存状态。

五、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

博物馆应研究选择各类质地藏品所需的最佳保存环境,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监测调空。加强博物馆环境管理,消除有害因素,改善控制库房和陈列室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则应对藏品实行按材料质地分类保存的方法。

六、藏品的保养方法。

藏品保养是为了维护藏品的质量,阻止或延缓藏品劣化变质而采取的防护技术措施。博物馆需对藏品进行日常的科学维护,保养工作包括: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腐蚀、防糟朽、防变色、防老化等。保养方法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又重视民间传统收藏经验的总结与继承,探索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保养方法。

七、藏品的修复技术。

运用化学物理的技术手段,对已损藏品进行修整复原的工艺为藏品修复技术。通过修复处理可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复,劣化现象受到控制。

八、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

断定藏品的确切年代,可为探索藏品的构成材料、制作工艺、质变规律、保养措施、修复方法等提供科学资讯,是藏品保护科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九、藏品的复制技术。

藏品复制是依据藏品原件进行重新制作。复制品必须忠于藏品原件的原状,要具有真实性,为保证复制品的质量,不可随意改变和创造。对一般复制品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做到在外观上保持与原件完全一致,使之真伪难辨,以满足藏品陈列需要。对高标准的复制品,除具备上述外貌上的一致外,在材料质地、化学成分、重量、硬度、手感等方面也应与原件相同,达到乱真程度。复制品是为了保护藏品,发挥藏品的作用。复制工艺过程须确保藏品安全无损,并以此为准则衡量复制技术的优劣,对有损藏品的复制方法应制止。

十、藏品鉴定是搞好科学管理的基础。

藏品鉴定是搞好藏品管理和科学研究利用的基础工作,藏品研究的首要内容,也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过去也搞过鉴定,请过专家,但因没有请专家组全面系统地对所有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和对鉴定后入藏管理进行系统辅导,县市级文博单位人员由于专业水平所限,往往对一些文物的时代、名称、价值、真与伪鉴定不确切,所以在建档建卡过程中出现少量偏差。因此,保管员除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鉴定知识和能力外,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加,还必须不断请省市专家对藏品进行认真的鉴定,否则,将会给以后的编目分类、建档、建卡带来后遗症,也会使科学研究和利用造成谬误。

十一、高度的事业心,是搞好藏品科学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文物藏品保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为不仅藏品本身具有研究价值,而且工作本身也是一项研究工作。要真正科学地做好藏品保护,使藏品管理工作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必须有一支素质高的队伍。保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藏品管理的好坏。有一支事业心强并具有相当文化业务素质的队伍,就会出现高水平的管理效果。首先是思想素质,保管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一定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工作技能。为了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队伍,适应保管工作的需要,我们不断对保管员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文物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若保管不善,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那将是对历史、对人民的犯罪。使每个保管员都有一种压力感和工作责任感。在业务技术上,我们通过参加省局专题培训班培训,请省局专家现场指导等方法,不断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又多次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工作条例》等工作规则。经过反复学习和培训,使每个保管员初步掌握了馆藏文物征集、鉴选、划级、登记、分类编目和建档等一系列基本知识,成为库房管理的骨干力量,为逐步实现我市文物库房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十二、任何文物进入博物馆。

藏品征集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字材料是藏品的初始档案,仅依靠初始档案对藏品进行研究.陈列,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藏品建档后,其藏品档案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藏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某种因素被认可的不同程度,而使该藏品档案产生或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也显示出不同历史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现状。只有在藏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用恰当的文字照片或计算机作为记录的手段,补充和完善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使该藏品被保管的价值不断递增,才能在以后被使用的时候更进一步地满足陈列布展人员的需要,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为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藏品的使用主要用于展览,出图册或对外宣传。展览使用藏品的数量最多,频率也最高。博物馆藏品中大部分没有被挖掘利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陈列展出,而这些被展出的藏品是展览的基础,常常被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出国展览,外单位借出等用到。使用频率高的藏品期损耗和损坏的几率也高,特别是用在巡回展览和出国展览的藏品,还要经历包装,装箱,运输等环节,更加大了藏品的风险。发行图册或对外宣传也需要提取藏品进行拍照和摄像。拍照和摄像机使用的闪光或强光灯对藏品饰有损害的,藏品被过多的拍摄,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藏品损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当藏品现状发生变化时,每一次的使用记录记录就可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帮助他们分析判断藏品现状改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藏品进行修复。

藏品分类管理,对历史文物藏品按其自然属性为主,即按质地分类的方法,将文物分成27个大类,如:陶器,石器,瓷器,铜器等,目前,各博物馆都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实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类体系。

藏品的损坏记录,损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损坏,是无法抗拒的,另一种是非自然损坏,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发生了藏品被损坏的情况,这个经过就一定要有文字记录。

报刊杂志发表的与藏品有关的报道,有的藏品,入藏后,仍有很多报刊,杂志继续作宣传报道,有些藏品征集入馆时背景资料并不多,后来我们发现新材料,及时补充到档案里。还有一些藏品入馆时没有文字材料。

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总登记号是标记藏品在博物馆帐上的位置和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编排,从1开始一直无穷,为了区别收藏的馆别,应在自己的藏品总登记号前加上本馆的代号,此号一经编写,就是该藏品的永久性编号,一件藏品一个编号,两件藏品不能使用同一个总登记号,不能重复,不能跳号。

捐赠者或其家属来馆看文物的活动记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捐赠者或家属应邀参加展览开幕式,当看到自己捐赠的文物在展览中出现时,会很细致地看每一件展品,另一种情况捐赠者或其家属多年后来馆看文物,了解所捐赠文物现在的状况和保管的环境。

藏品计量与计件规范化。博物馆藏品数量的计量,一般以件为单位,单件藏品,按一件计算,编一个总登记号,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成套文物,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如不可分割而又一同来源且同时入馆的就可以按“套”编一个总登记号,单位按“套”计,实际数量则填写具体件数,其独立存在的各个个体可以编为分号,“件数”计具体数量。藏品的计件方式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部分组成,馆藏数字统计标准以“总登记号”数为准,如需具体数字可再计算件数,

藏品的消毒.清洗.装裱和复制记录,藏品入藏后,有些文物使用频率高,特别是有机藏品,需要及时消毒;有的纸质藏品已严重缺损,磨损,需要从新装裱,装裱后的藏品现状也会有变化,藏品复制也是文物保管中一项基础工作,藏品复制的数量及去向应该有严格的记录,这些工作我们作得很不够。文物被收藏后,在保管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及时地记录这些情况补充到藏品档案中,是藏品档案保管最基础的但又不容易作完整的工作,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又很多值得收集和记录的信息没有被完整地记录在藏品档案中。

众所周知,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开展我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一项即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一件文物从接收入馆到入库保管和使用,中间需经过多道手续,并且这其中又大量属于重复性的工作。

藏品保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等工作及时提供服务,在使用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表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很有必要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藏品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可以随时按照藏品总登记号.名称.时代.质地等不同的系列条件,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快许多倍,而且需要可以保证一览无遗。如果再配一套图像管理装置,则在显示卡片的同时,还可以显示藏品的图像,这样一般的藏品研究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繁重的实物选取,从而提高了藏品保管的安全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缓解了藏品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为博物馆藏品进一步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创造了条件,在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后,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需要提供有关藏品总数量以及库存,陈列,借调频等各类统计数字,其精确性和及时性,都是人工管理难以做到的,藏品管理是信息化时时代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效率,使其达到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使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

十三、自然标本制作技术。

为完好地长期保存从自然界采集的动物、植物标本,应采用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技术加工,以便在博物馆收藏陈列。生物标本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不及时做科学处理,很容易腐烂变质损坏。加工制作后的生物标本,必须保持原生物固有的形态、色彩和外观特征。生物标本制作方法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包埋标本。在自然标本中还有属于无机物的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土壤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标本。自然标本制作是科学和艺术相融的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的优劣是标本能否长久保存的关键。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历史地、科学地对待传统保护修复技术。在系统地挖掘整理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同时,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工艺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原理,奠定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增强弘扬其信念。当然也会发现所采取的技艺或使用的材料有不当之处,甚至对文物不利,对此要客观地分析并淘汰落后的技术,但这不影响对传统技术成就的评价,而是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技术。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国际保护学术界已占有一定地位,也与我国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声誉有关,所以我们要继往开来,在文物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中再创新的辉煌。

结束语:

藏品保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等工作及时提供服务,在使用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表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很有必要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藏品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可以随时按照藏品总登记号.名称.时代.质地等不同的系列条件,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快许多倍,而且需要可以保证一览无遗。

参考文献

[1]宋夏南.浅谈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云南档案,2010,(07).

[2]胡均.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与实践.兰台世界,2011,(03).

[3]朱薇.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档案管理初探.丝绸之路,2010,(12).

[4]詹静.博物馆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北方文物,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