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1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十六大提出: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因为在我国,农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的物质基础才稳定,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真正强盛,只有农村稳定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任务艰巨,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困难与矛盾仍未消除,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农村滞后的发展局面没有完全改变。因此。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新农村建设。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经济发展现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经济上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实力。二三产业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有利条件之一。因此,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传统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也不符合现行国际通行规则,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就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各种要素逐步向城市集中,耕地减少,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根据经验,世界粗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经历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过程。当前,非农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图样1新农村建设
图样1新农村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固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投入不足,相当部分村、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2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没有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城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农民工工资上涨缓慢,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甚至出现工资绝对下降的现象。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将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3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教育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阵地,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2.4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广大农民群众和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劳力在外务工,留下来的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因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以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通电视、通广播、通电话建设,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四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五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
3.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曾收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要把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建立起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就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生活补助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3.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没有文明的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运行。建设文明之花盛开的新农村,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法律等各类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文明程度,优化人与人的关系。要充分进行宣传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乡村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劳任怨,敢于吃苦,一心抓落实,发动各部门协作配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保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2014.3
[2]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2.5
[3]周其文.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管理对策.2013.6
[4]宋德新.发展循环经济防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2014.7
[5]尹秋菊.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