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关小学730726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各地中小学纷纷装备了“班班通”工程。农村小学“班班通”强大的功能,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掘和拓展“班班通”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班班通农村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的多元化、超前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也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语文教学中使用“班班通”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全新的事物。也可以说引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利用“班班通”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获得成功的一种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眼神和动作,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气氛,都作用到每个学生的心灵。“班班通”无疑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目前语文教师均能借助“班班通”资源上课。但部分教师只是死板地借用,不能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所以导致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效率不高,且有应付之嫌。所以我们要利用“班班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二、“班班通”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班班通”点燃了农村语文教学新的希望,“班班通”为农村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均衡,弥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使大语文教育理念得到深化,以它特有的优势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们属于西北偏远山区,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汉字教学中,方法单一、笔顺不规范、忽略书写教学,最终结局就是学生不会识记、倒笔画泛滥、错别字成灾。朗读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谈不上“读中感悟”,只有强行记忆,应付考试而已。就整体水平而言,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的口头语言规范性、感染力是没有可比性的,其原因显而易见吧!而“班班通”里面的“优课”等资源,从拼音到朗读,都有了规范的素材。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弥补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学生听到的、记住的、接受的是非常严谨规范的标准普通话。由此,“班班通”对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班班通”把语文教学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乏味的素材演绎得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还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三、“班班通”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语文教学中“班班通”使用的过程中,“班班通”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全新的事物。也可以说引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运作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不足为奇。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1.有些语文教师把“班班通”当作“全能选手”,依赖性、惰性随之产生。一堂课下来,从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布置,都通过“班班通”完成。这种“教学随着班班通走”的做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效率极低。把“班班通”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班班通”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教师没有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班班通”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这样才能让“班班通”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2.过多的媒体展示,减少了学生活动,减少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少老师们在使用中就觉察到这一问题。有的课上教师使用课件出示一下教学流程,出示几个答案完全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看到老师们连课件中的制作人姓名都没有改过来,甚至于上课之前才把课件拷过去,没有对课件的加工和熟悉,上课只能像是放电影一般。只用其课件,而忽略其备课过程,生搬硬套,课堂变成走过场。说到底,它本应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学习的本身。特别是在语文课上,学生重点训练的是语感和思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对话与交流,简单借用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害无利。
3.课件的容量、质量、适应性,都是每一个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一个课件资源,用在高水品、高素质的学生课堂,也许是恰当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可是用在我们农村,用在我们这一级学校的课堂里,也许就是失败的。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忘却了对象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因材施教。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怎样科学使用这种教学辅助手段,让现代化的装备真正促使教师提高课堂的效益。我觉得要慎用精用,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何克航《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