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损伤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损伤的对照研究

高锐明

高锐明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淄博255036)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的损伤。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每组患者50例,手术完成后二十四小时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心肌和肾脏的损伤程度。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4小时与24小时的左室舒末径、射血分数、BNP、CK-MB、cTnI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术后8小时与24小时的肌酐清除率、NAG、SCr以及BUN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对患者的心肌和肾脏的损伤小,与体外循环相比更具优势。

【关键词】体外循环;非体外循;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肾脏;损伤

【中图分类号】R5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89-02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临床中用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方式通过在冠状脉近端与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以此确保血液能够从狭窄部位通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将其分为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46~72岁,平均年龄为(58.3±2.5)岁;非体外循环组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47~73岁,平均年龄为(59.5±2.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先天性疾病以及药物过敏史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体外循环组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组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手术前、手术后四小时与二十四小时分别对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CK-MB)与肌钙蛋白(cTnI)进行测定。手术后八小时与二十四小时分别对患者的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的水平、左室舒末径水平、射血分数以及B型尿钠肽(BNP)等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检验。P>0.05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详见表1),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4小时与24小时的左室舒末径、射血分数、BNP、CK-MB、cTnI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肾脏生化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肾脏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详见表2),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8小时与24小时的肌酐清除率、NAG、SCr以及BUN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法具有无血、视野静止的特点,它有利于更准确的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良好的早期与远期效果[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也出现了,这种手术方式能够良好的避免体外循环以及低体温等不利因素,由深厚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早期治疗效果[3]。其次,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脑、肾以及心等器官不会造成损伤,能够良好的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得知,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4小时与24小时的左室舒末径、射血分数、BNP、CK-MB、cTnI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术后8小时与24小时的肌酐清除率、NAG、SCr以及BUN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这说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心肌功能的损伤度要显著小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相对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来说,对患者心肌与肾脏的损伤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明明,韩振,冯钢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7):755-756.

[2]李刚,崔丽芳,李玉梅等.复合超滤下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炎性细胞因子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6(9):76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