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

赵宁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在我院抽取15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作为实验对象为实验组;另一组将健康体检对象1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观察到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尿糖值为(3.59±1.08)mmol/L,尿微量蛋白平均值为(26.617±10.19)mg/L;健康对照组平均尿糖值为(2.21±0.60)mmol/L,尿微量蛋白平均值为(16.22±7.56)mg/L。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观察得出,实验组患者中,尿糖检测结果阳性率是85.33%,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阳性率是60.97%;对照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以及尿糖检测结果均为无阳性者。结论: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56-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糖尿病越来越常见,肾损伤作为糖尿病的常见病发症之一也越来越多见[1]。由于是病发症,在糖尿病早期是不易被发现,临床上表现也不明显,只能通过做常规检查方可看出,因此给肾损伤的诊断带来很大困扰[2]。我院以150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验,旨在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作为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均在35岁至69之间,平均年龄是(45.9±5.4)岁,所选的研究对象都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无紧急并发症;以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76例,女74例,年龄在30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6.5±5.7)岁。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用干净的容器收集患者空腹8小时的尿液,然后用离心机离心,取上清液,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免疫比浊法对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

(2)尿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以及干化学试剂法对患者的尿糖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尿糖值和尿微量白蛋白值,统计两组患者尿糖检测的阳性率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的阳性率。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尿糖值和尿微量白蛋白值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所得数据用x-±s表示,实验组患者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n(%)表示,若两组数据P值小于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的尿糖值和尿微量白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紊乱疾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血尿、血糖等症状,轻者会出现蛋白质、脂肪代谢等代谢紊乱,情节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还会有血管、神经组织引起的慢性病症[3]。因此,长久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被糖尿病侵袭着,目前国内的保健护理和预防疾病措施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播,并发症和肾损伤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成为常见的病发证之一,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4]。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廷义.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9):134-134.

[2]程永智.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55-56.

[3]杨丽玲,朱翠琴,林环宇.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7):1253-1254.

[4]王艳苓.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8):1397-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