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165-02
【摘要】李令根教授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四十余年来,充分验证了中医中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独特疗效及卓越优势,其学术经验、诊断思路和医疗技术很值得大家学习。本文总结了李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治疗规律。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迁延期脾虚湿阻
李老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学术思想: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并注重调理气血;而临证诊断应先辨病后辩证;同时注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应药食融通,春治秋防。除此之外,李老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最独到的见解是“迁延期”概念的提出。
1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管腔的闭塞和静脉回流受阻,使肢体远端肿胀,同时,血栓会向近端繁衍或向远端蔓延,从而加重静脉的闭塞和瓣膜的破坏。而因机体有对抗这一病理过程的本能,在血栓繁衍、蔓延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同时伴有血栓的自溶、机化、收缩,血管内皮细胞的覆盖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等过程。这两种病理过程的斗争就决定了病情的变化。这一病理生理基础在我们临床治疗中可以起到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概念
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采用溶栓疗法等效果是可靠的,错过了急性期单纯溶栓效果不佳,但又无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李令根教授抓住在这一阶段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独特性的优势提出了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急性期―迁延期―后遗症期的观点,并指出中医中药在迁延期治疗的独特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机体感受风寒湿邪,遭受外力、手术所伤,或妊娠,久病,久卧伤气,伤阴;或嗜食膏梁厚味,湿热内生,流注血脉,致使气血两伤。但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处于迁延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大多数属于脾虚湿阻型[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虚乏力,患肢肿胀、沉重,朝轻暮重;皮色正常或暗褐色或色素沉着,或下肢浅表脉络屈曲、显现,或皮溃肉烂,脓水清稀;舌质淡,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脉沉细。
分析其形成原因,不外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过后,病人因久病卧床,思虑伤脾,则久病必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精微物质不能上充则虚者更虚,水湿运化失常,湿性趋下,湿邪下注而停聚于肌肤脉络之中,而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我们认为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湿阻。
3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的认识
诸多学者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急性期和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期,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个很难界定的病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急性期(3周之内)到后遗症期(约半年或数年)之间的这一时段。这一阶段的病理生理过程很难确切地描述,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一个消极阶段,李老把它称为血栓形成的迁延期。从西医学的角度对这一阶段通常是消极地等待血管再通,瓣膜破坏后再进行瓣膜成形、瓣膜移植等治疗。而在临床实践中李老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尤其是中医中药的方法,积极地治疗这一阶段的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李老认为:当前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中,临床见到的大多数是“迁延期”病人;“迁延期”是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阶段,通过大量的病例统计及分析,李老确立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这一提法。同时认为这一阶段的中医中药治疗一定会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整体治疗和认识作出新的贡献。
4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药治疗
李老师根据其对“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解,设计开发了中药循环药浴治疗系统和对症治疗的康脉II号胶囊。其中,前者是把由高科技手段制成颗粒冲剂的活血利湿中药,用温水冲溶,放至循环药浴治疗器中,自动加热并保持恒温,启动治疗器,仪器使药液循环,冲击患肢,并向心性“按摩”,整个治疗过程为纯中药治疗,外用药经皮肤吸收,无明显毒副作用,并借用仪器加热,增加了药物疗效,是中药熏洗疗法的一次创新。关于后者将另行撰文介绍其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令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型讨论[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1;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