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针灸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王彪1许敏2

(1马鞍山市紧急救援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00)(2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在急救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中医学在急症刺灸法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及针灸急救的现代研究,结合自己5年来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对一些急症的处置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多列急症患者针灸处置有效。结论:针灸用于急救病人,见效快,疗效好,方法简便快捷,副作用小。特别对一些不明原因引起的痛症、痹症、休克等病症效果显著。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急救医疗体系,发展现代急症刺灸法,发挥针灸学在其中的作用,走一条含有中医特色的现代急救路,针灸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2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54-02

1.院前急救的意义及现状

院前医疗急救,广义的是指患者在发病时有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急救抢救,狭义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一个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灾害所造成人员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医学对急救的认识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在急症刺灸法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经过数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现阶段临床医学急救特别对待一些痛症,在院前无法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不能对症处理解决痛苦,以免掩盖病情,影响正确诊断。长期以来,人们持有这样的观念:急病找西医,中医是慢郎中,与急救不沾边。其实,这是对中医急救的最大误解。

2.针灸急救,源远流长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适用于各种疾病,是中国古代急救的主要治发之一,且急救疗效十分显著。急症刺法,当以毫针刺法为主,它几乎适于各类急症。古代应用毫针治疗急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强调泻法。急症以针治者,多系实热邪盛,来势虽猛,正气未衰,故重在祛邪,宜用泻法。如明代汪机《针灸问对》所言“于此而知九针所主,多系外邪薄腠为病,因针施泻,深中病情”,就是这一意思。杨继洲所主张的大补大泻,其实也重点在泻,谓:“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针灸大成》)。在具体运用上更可看出,如对惊风一证,他即明确指出:“急惊泻,慢惊补”。在补泻的适应证上,透天凉手法用“治风痰壅盛”等多为急重之症,而烧山火手法则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之类的慢性痼疾。当然,强调泻法并不等于不用补法。不过,在急症治疗中,补法常与泻法配合,或泻中寓补,或补中寓泻;其次要求“气至病所”。急症病急势猛。最需快速截断,针刺截断之法,快莫过于运气直达病所,使上下相接,调逆乱之气,转急变缓,恰如杨继洲所言:“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针灸大成》)。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吴亦鼎所言:“风寒卒中,危在须臾,用药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神灸经纶》)。《内经》早有记载:“厥头痛,头脉痛……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灵枢·厥病》)。除头面外,舌下、腘、肘窝之静脉血管均常用。脏腑病变在皮表所呈的反应点,古人亦用以刺血治急症。如《针灸聚英》指出;“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差,实解太阳之郁热也。”如“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备急千金要方》)。另外,还包括病灶波及处刺血,“凡疔疮必有红丝路,急用针于红丝所至之处出血”(《外科准绳》)。井穴多用于救治脏之急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如“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针灸大成》引《乾坤生意》);而“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怄·邪气脏腑病形》),故外邪袭经,引起经气痹阻之急候,或跌仆损伤,气血瘀滞之证,均可刺络此类穴位。如“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巳”(《索问·缪刺论》)。奇穴可用于刺血治急证。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治舌卒肿的记载。临床证实,奇穴刺血效果确切。如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针灸大成》)。并以歌赋形式广为流传:“眼病忽然血贯睛……须得太阳针血出”(《玉龙歌》)。

3.针灸急救的现代研究

国内学者对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的机制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郭义等就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脑血流,脑生化及脑分子水平的影响分别做了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验表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的确可使中风初期患者意识状态好转,并对颅内血流动态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脑缺血后可使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EAA),EAA作用于其受体后可打开细胞膜上的Ca通道,大量的Ca从细胞膜外进入胞内,造成胞内Ca超载,钙调素(CaM)活性异常增高,Ca与CaM结合后可造成一系列病理反应,是导致脑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脑缺血后H浓度(缺血区)明显升高,PH值降低,对脑组织有直接损伤作用,且胞外K浓度明显升高,Na浓度明显降低,造成细胞水肿,脑缺血后若造成脑缺血后即施以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胞外Ca浓度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H浓度升高的幅度大为减小,K浓度升高的幅度,Na浓度降低的幅度明显减小。说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维持细胞之离子稳定,从而对细胞外急剧变化的Na,K浓度有调节作用,可一时性的抑制缺血区的H浓度堆积,调节缺血区的酸碱平衡,对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

此外,除了刺络放血急救中风等闭证,针灸急救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许多急症。周美启等研究针刺心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提示针刺心经干预心肌缺血作用有相对特异性。汪克明等报道电针心经或小肠经,均可显著拮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心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针灸可直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在5年的一些急救工作中用于急症胃疼患者46例点按或针刺梁丘穴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心慌、胸痛患者34例点按或针刺内关穴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晕厥患者6例点按或针刺人中、涌泉穴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3%;胆绞痛患者28例点按或针刺阳陵泉穴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

4.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针灸急救历史悠久,不仅有可靠的临床疗效和基础研究成果,而且具有简便操作的特点。首先针灸急救操作简便,从事急救的医疗工作者经过刺法的培训,加以练习就能在临床急救中应用,丰富急救手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针灸急救并不陌生,易于推广,即使不懂中医的人也很容易地学会如何用中医的方法急救,掌握了一些急救常识,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救治病人,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为进一步到医院抢救赢取时间;其次针灸急救取材方便,针具体积小,可置于急救箱中,当遇到突发急救事件,可随手取用,倘若情况危急,可将钥匙或木棍代替针具,也可以以指代针都可达到院前急救的效果。针灸急救病人,见效快,疗效好,方法简便快捷,副作用小。特别对一些不明原因引起的痛症、痹症、休克等病症效果显著。针灸急救是我国数千年的急救经验,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1.

[2]李建兵,盛灿若.针灸治疗急症[J].江西中医药,1997.28:36.

[3]郭义,胡利民,张艳军.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胞外Ca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48-50.

[4]李湘,常红等.针灸急救举隅.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