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寿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山西晋中045499)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时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的5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早期采取常规治疗的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高危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效果,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临床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257-02
根据WHO预计截止至2020年国内居民中约有80%的患者死亡原因为非传染性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排到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首位。文献报道,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预防高血压疾病对减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对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高血压疾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患者血压平稳,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将高血压患者依据心血管危险进行分层,包括低、中、高和极高危险,而对不同危险层降压目的和降压方法各不相同[2]。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时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的5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早期采取常规治疗的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时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的5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早期采取常规治疗的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60.5±2.3)岁,并发疾病包括高血脂者27例、糖尿病者30例、冠心病者24例;治疗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59.8±2.7)岁,并发疾病包括高血脂者24例、糖尿病者28例、冠心病者21例。两组患者在上述材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医务人员在患者住院后通过收集和询问其疾病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参考因素包括以下内容: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总胆固醇含量是否>5.72mmol/L,舒张压和收缩压是否≥1~3级,是否存在糖尿病史、有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在55岁或者女性在65岁之前出现心血管事件。结合上述因素以及患者靶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如服用交感神经抑制药、利尿降压药以及钙拮抗剂等治疗。治疗组患者根据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实施对应处理,具体内容如下:对于处于低危险的高血压患者采取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加强肢体锻炼等;对于中高度以上危险分层的高血压患者不仅需加强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加强肢体锻炼,还需根据疾病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1.3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评价标准包括①显效指患者舒张压减少程度在10mmHg以上,并处于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减少程度在20mmHg以上,但未处于正常范围;②显效指患者舒张压降低未>10mmHg,但处于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减少范围在(10~19)mmHg,但未处于正常范围内;③无效指患者血压未见改变或者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比例以及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等数据进行,前两者采用百分比表示,后者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高危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心血管病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而舒张压和收缩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具有连续、独立和正相关性,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为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然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不但取决于患者血压水平,还要考虑患者有无其他心血管危险性[3]。临床研究报道,心血管危险性指在1、5或者10年内患者出现脑卒中、心肌梗塞、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4]。为了有助于分析高血压者存在的心血管危险性,同时也为了处于不同危险期的患者提供对应治疗措施,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了“心血管危险分层”,同时制定了分层方法。简而言之,心血管危险分层就是对患者血压水平以及并发的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考虑,以及评估患者具体心血管危险分层。文献报道,处于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患者其10年间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机率也不相同。
目前临床上对于处于心血管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处于高危或者很高危的患者不管其经济水平如何均需即刻对高血压及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而对于处于低、中危险患者可先对其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待进一步了解情况后,予以处理,如控制血压水平,若血压依旧>140/90mmHg需进行药物治疗。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中高危比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效果,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艳云,徐柯.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情况[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3):153-154.
[2]王飞.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临床治疗情况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9):27-28.
[3]项连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与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5):46,48.
[4]刘昌述.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5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