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8例

王宏丽

王宏丽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灌肠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内服、灌肠加药渣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少腹逐瘀汤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灌肠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009-0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因急性盆腔炎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慢性盆腔炎较难彻底治愈,病程迁延,给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纤维增生,使得盆腔周围器官和组织之间产生粘连,单纯采用西药治疗,难以使粘连组织达到良好的吸,使得临床的治疗效果受到个体的影响因素较大,疗效不太稳定。长期采用抗生素治疗易造成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遭到破坏,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使患者更易遭受其他致病菌的侵袭,使病情向恶发展[2]。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对收治的3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行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灌肠外敷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门诊慢性盆腔炎患者7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8例。治疗组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470±648)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427±045)年;其中轻度患者13例,中度患者19例,重度患者6例。对照组38例,年龄20~45岁,平均(3512±692)岁;病程1~7年,平均(395±034)年;其中轻度患者11例,中度患者19例,重度患者8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慢性盆腔炎的相关规定进行[3],临床症状应符合如下表现:腰及下腹酸痛,同房、劳累及排便可加重疼痛,可出现月经量多、低热或白带增多。B超检查:常为子宫后位,附件增厚,或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妇科检查:子宫侧边可触及条索状物,压有轻度疼痛感。

12方法

121治疗组:主方采用“少腹逐瘀汤”,并依据症状进行加减治疗:桂枝25g,小茴香12g,元胡8g,细辛2g,赤芍10g,炮姜12g,乌药15g,炙没药6g,白芷10g,皂刺15g,薏苡仁30g,丹参30g。若患者有小腹冷痛则加炒艾叶10g、吴茱萸10g;若患者病程较长,可加生黄芪15g;若患者附件区出现条索状物或包块可适量添加三棱和莪术;若患者出现明显的腰骶痛则可加杜仲、续断和桑寄生。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煎煮液口服,第二次煎煮液保留灌肠,灌肠的同时将药渣布袋包裹,加热在附件区进行熨烫,每次20min。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共观察2个疗程[3]。

122对照组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用左氧氟沙星03g加5%葡萄糖250ml,05g甲硝唑100ml,均2次/d,静脉点滴,10d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疗效观察

21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4]。患者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评分为0分,则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结果有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相对于治疗前降低达2/3以上,则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妇科检查各项指标结果有一定改善,治疗后积分相对于治疗前降低在1/3以上,则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不明显,评分变化低于1/3,则为无效。(评分标准:患者表现为子宫活动受限和压痛症状,评5分;患者输卵管呈条索状并伴有压痛,评5分;患者子宫一侧或双侧呈现片状增厚现象并伴有压痛,评5分;患者下腹腰骶部有酸痛和下坠症状,评3分;带下增多者,评1分;低热疲乏者,评1分;经期腹痛者,评1分;患者病程每增加1年,在评分基础上加1分)。

22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23安全性评价:经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心、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正常。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8259229473对照组387129107368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带下病”、“癥瘕”、“妇人腹痛”和“不孕”等相关范畴,临床大部分为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或妇女体质差等情况迁延而致。中医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体质或炎症引起寒湿凝滞,诱因主要为经期间及产后余血不尽,或有冒雨涉水和感寒饮冷之举,或因于寒湿之地久居造成胞脉和血液为寒湿所伤,引发血行不畅而致[5]。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盆腔局部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调节合成代谢、促进炎症物质的消散吸收、松解瘢痕粘连的作用。临床慢性盆腔炎患者病情到一定程度时多伴有脾虚湿停,皆因寒伤脾阳,药方以薏苡仁施治,以健脾利湿,对症而为。配合该方剂口服并灌肠,能够使药物经内外吸收,于盆腔迅速弥散并形成夹攻,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的改善,促进粘连组织松解的同时阻止炎症发展,让已经形成的炎性包块加速吸收;将煎制后的药渣用于下腹外敷,可通过热传导方式使药力集中,部分高浓度的药物成分直接经皮肤及皮下组织渗透吸收并直达病灶,达辅助调整局部气血的目的[6]。

对盆腔炎进行辩证施治,应遵从“有诸内必行诸于外”的理论和用药原则,不能按照日常思路单纯口服中药,而需要从整体出发,里应外合方能显效。另外,临床治疗可配合兼治腹痛喜温、舌淡和苔白腻、脉沉等寒湿证常用方合力[7]。中医理论谓之“不通则痛”,由于寒湿之邪的侵袭,使身体经络出现闭阻现象,机体因气血不通而引发局部疼痛症状。活血化瘀之方,能够促进血液流畅,使得经络疏通,“通则不痛”,自然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素问·调经论》中写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也证实由于寒邪侵犯人体,可以导致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而患病。少腹逐瘀汤主攻散寒通脉,用药后使人体气血流畅充沛,消散寒凝之邪,疼痛自然药到病除,体内各种炎症也得到控制。

本组资料中,我们采用中药煎汤内服,中药灌肠及中药外敷附件区的方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较之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其临床疗效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可见中药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亚君,高秀萍.改良灌肠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341235

[2]张春青,杜志刚,叶景郁,等.自拟中药内服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321034.

[3]李改非.中西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77478

[4]潘晓玉,瓮占平,王波,等.口服西药配合中药或西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新医学,2006,37(11):764765

[5]宋国华,方玉平,杨坤,等.中药内服及灌肠加频谱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5):616617

[6]陶洒洒.自拟灌肠方配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381039

[7]黄建莲.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2例[J].广东医学,2005,26(6):8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