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7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70例分析

郭发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院前急救科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70例患者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行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观察、早期活动、试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设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骨科手术后,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有5例(14.3%),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有15例(42.9%),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与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措施;发生率

深静脉血栓指深静脉内部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引发了不正常的凝结现象,从而形成血栓,阻碍静脉回流,影响患者正常的肢体功能,严重的会导致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的下肢功能或者致残,甚至诱发肺血栓,致使患者死亡[1-2]。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行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行骨科手术的患者70例,其中3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3±9.1)岁,其中,行脊柱手术9例,创伤11例,因感染而接受手术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7例;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设为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1.5±9.3)岁,其中,行脊柱手术9例,创伤12例,因感染而接受手术7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胸膜炎或呼吸急促、血痰、心跳加速、低热、疲劳、发绀等症状,对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结合其临床症状,使用X线片、心电图、CT检查、血气分析等方法确诊。

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应采用以下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疼痛、肿胀、肤色变化、体温下降等状况;若患者术后8~24小时内产生了以上症状,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测,确诊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实施溶栓、抗凝等治疗。②设计早期活动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加强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合理控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速度,1周后指导患者进行主体活动,加强患者左侧肢体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适当抬高双下肢,收缩屈伸膝关节,从而加快静脉血流速度,缓解水肿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防止血栓的形成。③试穿弹力袜:患者下肢可穿逐级加压的弹力袜(弹力袜的长度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增加血液回流量,防止静脉淤滞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④抗凝药物:遵照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加强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患者入院第一天,需在腹壁皮下注射1mg/kg低分子肝素,术后每日用药量为40mg,持续用药一周。使用抗凝药物可能致使患者术后出血量增加,用药期间必须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创口渗血、引流情况的关注,遵医嘱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等测定。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或者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手术后极为常见,属于骨科手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骨科手术后必须对患者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3]。针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肿胀、体温下降、肤色发红等临床症状,并针对具体症状协助医生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叮嘱患者保持合理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速度,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左侧肢体功能训练为主,鼓励患者尽量抬高双下肢,进行膝关节锻炼,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减轻水肿症状,避免形成血栓,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可适当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在下肢试穿弹力袜并逐级加压,减少静脉淤滞的发生,加快血流速度,穿着长度一般为足部至大腿根部;使用抗凝药物:根据相关医嘱对患者进行腹壁皮下注射用药,由于抗凝药物的运用可能会致使术后出血量加大,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及时患者的血常规、凝血时间等进行检测。此外,在饮食方面应叮嘱患者确保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量,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与蔬菜,少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流速度,吸烟容易导致患者周围血管痉挛,应劝诫患者戒烟[4]。研究表明:骨科手术后,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有5例(14.3%),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有15例(42.9%),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进行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与临床疗效,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吉梅.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4,12:1626-1627.

[2]李花.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5:1948-1949.

[3]王旭东.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829-1830.

[4]张心涵.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5:1908-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