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华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康复理念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术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根据FTS理念给予护理,观察2组术后患者不适感主诉。结果:实验组术后全身一般不适感主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肢胀痛主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尽早垫软枕,下肢功能锻炼,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快速康复理念;乳腺癌;术后;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281-02
近几年,国外一些专家正在大力推崇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它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使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速康复外科,是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应用有效的方法,减少术后的应急反应,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加速患者的康复时间。FTS已经日益成形,在很多的临床领域都得到了运用。为了探讨FTS理念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以减少患者不适感,加速康复,我们在临床上做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9月~2015年0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6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5~72岁,平均年龄(51+1),患者病理冰冻报告均诊断为乳腺癌,TNM分期二期,均无转移病灶,并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1.2分组情况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年龄在34~68岁,平均年龄(50.5+1),对照组43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年龄(51.5+1),2组患者年龄,术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3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FTS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具体操作:
1.3.1实验组:1)患者术后回室1h头部垫软枕,术后回室2~3h床头太高10~20°,术后回室4~6h床头太高20~30°,术后回室>6h床头抬高30~45°。2)术后两小时尽早开始做下肢及足背运动。在护士的帮助及指导下,伸屈膝关节,活动膝关节,收缩下肢肌肉,每次30次,每天5次;足背运动,尽量伸屈足背,达到肌肉收缩的功效,每次10下,每天15次。
1.3.2对照组:1)患者术后6小时抬高床头,垫一软枕。2)术后第二天开始行下肢膝关节及足背伸屈运动。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回室1h,2~3h,4~6h,>6h后的主诉,有无胸闷,腰背部疼痛,头晕头痛,小腿胀痛。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运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患者术后一般不适感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患者术后不适感比较
*
2.2实验组患者下肢胀痛1例(2.3%),对照组下肢胀痛例6(13.9%)实验组下肢胀痛主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快速康复护理理念最早是由丹麦医学工作者提出的,其主要就是利用快速麻醉、微创手术、镇痛护理、早期肠道恢复促进护理以及早期床下运动等方式开展的综合快速恢复疗法,具有缓解患者术后应激表现,促进胃肠道蠕动等优势,可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
现代乳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升,加之各地区医疗技术发展程度不平衡,使得国内乳腺癌的诊疗理念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引入快速康复护理后可以有效提升乳腺癌整体治疗效果,在术后早期如果不开展早期锻炼恢复,很可能引发肢体水肿、肌肉萎缩等问题,但由于手术切口和疼痛感的影响,会限制早期患者肢体运动范围,因此可以术后先开展被动牵引运动,在患者逐渐适应之后再开展相应的主动运动。同时,将患者病床的角度进行调整可以有效促进上半身的血液循环,但调整角度需要严格控制,避免角度过大时牵拉手术切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快速康复护理过程中,由于乳腺癌治疗的特殊性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此时护理人员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情绪引导,并在术后早期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可以提供流食,待患者逐渐适应后可改为半流食,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应对其排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不适感主述率为2.3%,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比组16.2%,这说明利用快速康复理念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率。
【参考文献】
[1]刘密.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实用心脑血管杂志,2011,19(9):1595-1597.
[2]丁洁,杨银松,李红玲,刘式娟.乳腺癌围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思想的实践经验[J].大家健康,2015,1(9):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