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春程晓秋楚庆霞(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黑龙江嫩江1614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098-02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用药3~6个月。6例随访1~4年未见复发。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率
1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例;年龄28~36岁,平均32岁;急诊剖宫产5例,择期剖宫产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5个月~4年,但大多数在术后6个月~2年。
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周期性疼痛的肿块,经前和(或)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进性加重。月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可逐渐缓解,月经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有典型的周期性。随着病程延长,疼痛加重,腹壁切口部位触痛性包块逐渐增大。
体征: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径线1~5cm,有不同程度的触痛,尤以经期明显,深部者皮肤色泽无异常,表浅者和病变时间长者因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而呈黄褐色或棕色。
2结果
辅助检查:本组6例均行腹部彩色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完整包膜,其血清CA-125不同程度升高。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时间、切除范围及方法:6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2~3cm处。术中发现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3例,1例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者,切除部分腹膜。此6例由剖宫产术后至出现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间平均为37个月。部分患者因创面大且腹壁肥厚行切口减张缝合术,术后切口甲级愈合。
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和炎细胞。
术后用药:1例较重者服孕三烯酮六个月。
3讨论
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近年来发病率升高。发病机制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经血倒流及医源性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及淋巴静脉播散学说等。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疑是术时子宫内膜被带到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于医源性种植。
诊治:对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有明显的周期性表现、与月经关系密切等特点,即可做出正确诊断。如遇到诊断困难时可在肿块处穿刺行组织学检查。应注意与切口部位感染、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疾病的鉴别。对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一旦确诊,应及早行局部病灶切除,这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能力,加之反复的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至侵及腹膜,故应及早确诊,及时手术。因病变常与腹直肌筋膜、肌层甚至腹膜有紧密和广泛粘连,手术常需要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应切除病灶周边至少10mm的正常组织,以期切缘干净,防止复发。药物治疗有假绝经疗法和假孕疗法。一般要求用药至少6个月,对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假绝经疗法在改善和继续使用率上均优于假孕疗法。与其他部位相比,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病。
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内膜种植。术中防止医源性内膜异位种植,进入宫腔内的经腹手术,特别是孕中期剖宫取胎术,均应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或腹壁切口;缝合子宫壁时应避免缝线穿过子宫内膜层,缝合子宫用过的缝线不再缝合子宫以外的组织;关腹后应冲洗腹壁切口。
做好孕期宣教,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中预防医源性内膜种植,是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