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倒”着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有感于“倒”着减

赵林然

山东广饶县丁庄镇第一小学赵林然

一、问题的引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例1摆一摆,算一算中:12-9=()。教材中的算法是这样的:方法一:9+(3)=12,12-9=(3);方法二:10-9=1,1+(2)=3。

在上这节课时,大多数同学也是采用了教材中的算法,课堂教学也比较顺利,随后我追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这时一位小姑娘腼腆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算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也是得3。我是用9-2=7,10—7=3。”

我愣了一下,是巧合吗?我快速地又默默算了几道这样的题,结果都正确。我带着疑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算法,但我一时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课后我与同事们交流这个问题,终于破解了其中的奥妙,她采用的是10+2-9=10+(2-9),先算2-9=-7,这就是所谓的“倒”着减,10+(-7)=10-7=3,我虽然不能向学生讲解算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算法。

二、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所处的生活文化环境、家庭生活背景不同,每个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鼓励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关注热点。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他们交流的时间,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保障。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算法,这些算法,有的和教材或老师的算法是一致的,还有一些是学生独特的算法,甚至是所谓的“笨”方法。教学理念认为,不管是哪种算法,只要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习惯,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而来的方法,就经历了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可贵的。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就此而言,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再笨也是好方法,也比模仿别人的方法可贵,因此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有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看是“笨”,但学生却不这样认为。不同的解题方法适合不同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方法虽然与教材或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有些是教师想不到的算法),但却植根于学生的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学生的体验紧密联系,是学生自己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结果,对此,教师不能轻易否决,而应尊重学生的解题方法。

“算法多样化”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是否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尊重他们存在的差异,继而根据差异因材施教。因而,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学习、人人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也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