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方(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41000)
【摘要】目的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本文阐明今年来国内气管切开术后雾化吸入的方式,雾化液的选择,雾化时间,雾化前后的护理干预,阐明良好的雾化吸入护理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颅脑外伤气管切开雾化吸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32-02
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流行病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颅脑外伤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而气管切开术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治愈率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能及时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和误吸物,增加肺通气量,预防肺不张,有效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氧利用率及血氧饱和度,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但也正因为气管切开,破坏了人体皮肤保护屏障,加之患者免疫力下降及治疗的需要,都会导致肺部乃至全身感染及并发症。因而颅脑外伤中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在临床上不容轻视,雾化吸入是使患者保持充分、有效的气管湿化,稀释痰液,治疗和预防气管梗阻、减少肺炎的重要方法,同时能使药液变成微小气雾颗粒,随患者的吸气达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进而加强了气管的湿化及抗感染效果.
1.雾化前护理
雾化前首先应保持病房室内通风,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为50%-60%。更重要的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下就针对雾化前护理注意的要点加以叙述。
1.1体位选择
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后,传统的观点有平卧位、床头抬高30°,但因仰卧位时潮气量少,不利于吸入,一般临床上清醒患者少用,但昏迷患者常采用平卧头偏向一侧卧位。床头抬高30°,能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利于雾化。最近有研究发现,雾化吸入时床头抬高>70°,更符合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雾化效果较好,观察相关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上述两种传统体位(p<0.01),因而在取得良好湿化效果的同时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促进了患者康复。
1.2雾化器雾化的方式
1.2.1超生雾化:通过超声雾化器使药物形成雾化液,进而可到达较小气管,使雾化药物与黏膜广泛接触,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减轻黏膜炎症,湿化气管。但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效不十分令人满意,祛痰效果差。尤其是黏痰时效果会更差,同时也致血氧饱和度较雾化前下降[2]。
1.2.2空气压缩雾化:空气作为动力,将雾化液送入到达较小气道,对严重支气管痉挛、呼吸肌乏力、胸壁活动受限者效果较好.若配合用力吸气,则效果更加理想。
1.2.3氧驱动雾化:借助氧气高速气流,将药液喷射雾状吸入,同时雾化器可随氧流量增加雾束射程,使药物最有效的沉积在气道上,进入较小气道,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水肿或炎症等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吸氧,能更好地改善通气不足,提高血氧饱和度。有研究显示[7],采用短时间小容量多次氧气雾化喷雾法,较传统超声雾化吸入,明显改善痰量、痰痂、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改善组织细胞的供氧环境,活跃新陈代谢,促进功能恢复和修复。而且,氧气雾化所需时间较超声雾化短,药物剂量小,发挥作用快,刺激性小,患者很容易接受,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持续喉罩氧气雾化吸入效果较佳[1],可使湿化呼吸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持续不断,并可刺激患者咳嗽,当分泌物多而黏稠时,持续雾化吸入更可使气管充分湿化,有利于分泌物排出。
1.3雾化液的选择
临床常用雾化液是:生理盐水、庆大霉素针剂、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以达到祛痰、平喘、消炎。沐舒坦与生理盐水也较传统雾化液有效。在湿化气道的基础上定时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较常规湿化气道法.肺部感染率低(P<0.05)。然而,在较氨溴索高频氧气雾化吸入时,痰涤雾化液(炙麻黄、杏仁、细辛、浙贝、黄芩5味药物)高频氧气雾化吸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疗效确切,利于排出痰液
1.4雾滴
雾化吸入时雾滴的大小决定了它在呼吸道中的沉降部位,雾滴直径1~5μm,沉积部位在细支气管及肺泡;直径5~20μm,沉积在支气管;20~40μm,沉积在鼻、咽、喉及上部气管。因而可根据治疗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雾化方式。一般临床所需雾滴直径以1~5μm为宜。
1.5吸入时间的选择
一般选择饭前进行,有利于吸入后排痰,对于肺部感染患者,可根据痰液的粘稠度和痰的变化选择吸入次数或吸入时间,使痰液保持糊状,易于排出。
2.雾化中护理
嘱清醒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使雾滴吸入更深;昏迷患者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注意其口唇、面色和呼吸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尽量保证患者将药液吸到支气管和肺部,同时要及时调节氧流量,保持雾滴均匀分布在呼吸道中。
3.雾化后的护理
及时为患者擦干气道周围皮肤的雾水和残留药物,指导清醒患者深吸气后进行有效地咳嗽:昏迷患者采取侧卧位,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患者的背部,帮助患者排痰;必要时严格无菌操作下吸痰,以刺激患者咳嗽,加速痰液的排出。
4.雾化吸入效果的观察
a痰液粘稠度:根据吸痰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头处的性状及在玻璃管内壁的附着情况作为主要判断标准,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中度粘痰:外观较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重度粘痰: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
b.痰痂:吸痰时吸痰管内有微小痰痂,吸痰时吸痰管粘有痰痂,用消毒棉签擦拭气管套管内腔后消毒棉签上粘有痰痂,有上述3项其中之一即判定痰痂形成。
5.小结
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能保持气管湿润、稀释痰液,减少肺炎等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提高治愈率和治疗质量。当然,如果护理方法不当,会带来经济负担,及相关的负面效应。因而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有效、安全的雾化护理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卢爱琴.喉罩持续雾化吸人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8
[2]徐文红.三种不同雾化吸入药物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