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训宗(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种畜场职工医院154600)
【摘要】目的讨论神识昏迷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神识昏迷为温病和心脑系病危症,一般预后较差。查明原因,外感的神识昏迷,高热为主,宜清热凉血;内伤之神识昏迷,宜活血通窍。同时注意兼症治疗。平素(病前)应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既病之后,急者治标,待神识昏迷缓解或愈后,针灸康复,气功保健,应坚持施行。
【关键词】神识昏迷中医治疗
一、定义
凡外感热邪,灼伤清窍;或痰浊闭阻,蒙闭脑神;或内伤情志,神明闭塞,出现神识昏迷,意识丧失,谵妄烦躁,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甚则重度昏迷,肢节软散,肌肉松弛,无任何感觉,为急症昏迷。
昏迷,又名神昏,昏愦,昏厥,昏蒙,不省人事等。为温病和心脑系病危重时的临床征象,来势急骤,或长年累月昏不识人。治当及时,以挽狂澜于既倒,或减少损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二、源流
神识昏迷,首见明?秦景明著《症因脉治?外感口噤不语》。曰:“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神识昏迷,则不语之症作矣。”指出神识昏迷,为热病的临床症状。原因系外感风邪,内有积热所致。此外,《症因脉治》载有治方,提倡辨证施治。
之前,《黄帝内经》即有“暴不知人”(《素问?厥论》),“郁冒不知人”(《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述,以神识昏迷立论。汉?张仲景则谓伤寒可出现“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伤寒论》),同样认为神识昏迷是伤寒热病的症状,以清热、攻下两法治疗。晋?葛洪论神识昏迷,分外感、内伤两类,重灸治,曰“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肘后备急方》)。
隋唐,书载神识昏迷,内容较前广泛。巢元方认为神识昏迷系伤寒后引起,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者……重发其汗,亡阳谵语”(《诸病源候论》伤寒谬语候),同时指出:“但头汗出,当刺期门穴”(同上),应用针刺急救。唐?孙思邈应用中药,针灸治疗神识昏迷,用方选穴,系统全面,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对热病神识昏迷,认识逐渐提高,清?叶天士有“湿热熏蒸,将成痰浊蒙蔽心包”,“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夏令受热,昏迷若惊”之论,应用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开窍,治疗神识昏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吴鞠通亦曰:“汗出过多,必神昏谵语”,则清宫汤,清营凉血,开启神识昏迷,取得成功经验。之外林佩琴、喻根初等亦有发微,丰富了祖国医学对急症神识昏迷的治疗。
三、神识昏迷的主病
神识昏迷,常见于温病:暑温、毒血症、肺炎喘嗽、痢疾及心脑系病,如脱疾脉症,迟虚脉症、眩晕中风症、痫症。之外,尿关格症、中暑、电击、中毒等病,亦可见神识昏迷。
临床特征:常见高热神昏,谵语郑声,抽搐妄动,烦躁闷乱,脉急大弦紧,舌红绛,苔黄燥;或见高热神昏,腹满便结,日晡潮热,烦躁谵语,脉实,舌红,苔黄燥;或神识昏迷,或昏蒙,气逆息短,脉细数,或弦数,舌绛,苔少而干;或见吐衄便血,神昏谵语,呼吸急促,脉细数,舌绛,苔白或苔少。
四、现代意义
神识昏迷,临床常见一是外感疾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脑脓疡等;再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乙型脑炎、疱疹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又如其他感染引起的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二是颅脑疾病、中风及颅内占位性病变。三是代谢障碍和内分泌疾病,如尿毒症、肝昏迷、肺心脑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四是中毒和电击伤等。
五、辨证论治
1.高热入脑
主症:壮热神昏,烦躁谵妄,抽搐时作,或角弓反张,面赤气粗,唇焦齿燥,尿赤便结。脉数急,或疾,或散涩,或弦,舌红绛,苔黄,或苔少。
证析:此为高热内陷,灼伤脑脉,神明损伤的缘故。高热内盛,则壮热。高热上炎,灼伤脑神,则神昏谵语、抽搐、角弓反张。唇焦口燥,尿赤便结等,为内热伤津之征。
脉舌征也是热伤脑脉之象。
治则:清热开窍,醒脑。
处方:针灸:人中、合谷、鱼际、液门、曲池、太冲、侠溪;或百会、风池、风门、大椎、心俞、昆仑、至阴。
手法:平卧,或俯卧。舒展肢体。泻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时,出针。日2次。
中药:清营汤(《温病条辨》)、小承气汤(《伤寒论》)。
2.痰蒙清窍
主症:神识昏迷,面浮虚白,恶心呕吐,痰声漉漉,时发热重,或身热不扬。脉数,舌质淡,苔黄腻,或厚,或燥。
证析:此为热病痰蒙清窍所引起。痰郁化热,上蒙清窍,则症见神识昏迷;痰湿阻滞,胃气上逆,则症见恶心呕吐。痰湿郁久化热,湿重于热,则发热身热不扬。
脉舌征也是痰蒙清窍之象。
治则:清热化痰,开窍。
处方:针灸:龈交、曲池、合谷、中脘、鸠尾、足三里、内庭;或百会、风池、大椎、厥阴俞、至阳、委中、束骨。
手法:平卧,或俯卧。舒展肢体,泻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时,出针。日2次。
中药:凉膈散(《和剂局方》)、玉枢丹(《片玉心书》)或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研,温开水送服。
3.血热血瘀
主症:神识昏迷,壮热晡热,面色暗滞,唇焦口燥,衄血发斑,唇甲青紫,少腹胀痛。或齿衄便血。脉弦数,或细数,舌紫,苔少而干。
证析:此为血脉热郁瘀滞所引起。血脉瘀阻,脑脉失养,神明损伤,则症见神识昏迷。血瘀郁热,则壮热晡热。郁热伤津,则唇焦口燥,衄血发斑。四末血瘀,循环障碍,则唇甲青紫。
脉舌征也是血热血瘀之象。
治则:活血祛瘀,通窍。
处方:针灸:人中、合谷透劳宫、血海、太冲透涌泉;或陶道、膈俞、肝俞、心俞、悬钟、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舒展肢体,使之放松。泻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时,出针。日2次。
中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湿热熏蒸
主症:神识昏迷,谵语郑声,黄疸或斑疹,吐血衄血,腹胀腹痛。脉沉滑,舌质红绛,苔黄。
证析:此为湿热熏蒸之象。湿郁化热,热蒸脑络,脑窍失养,神明损伤,则症见神识昏迷,谵语郑声。湿热外溢,则皮肤黄疸。热邪上炎,灼伤血脉,迫血妄行,则症见吐衄。热郁湿滞,脾失健运,则腹胀腹痛。
脉舌征也是湿热熏蒸的缘故。
治则:清热除湿,醒脑。
处方:针灸:合谷透劳宫、神门、内关、曲池、巨阙、太冲透涌泉;或百会,太椎、至阳、胃俞、委中、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舒展肢体。泻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时,出针。日2次。
中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急症缓解,神识清明之后,宜选用气功治疗。功用“太极安神法”。
作法:端身正坐,抱球意守之10~15分钟。握拳及旋腕左右各3次。毕,摩面颈项36次,叩齿,鸣天鼓各36次。
六、预后预防
1.预后
神识昏迷为温病和心脑系病危症,一般预后较差。查明原因,外感的神识昏迷,高热为主,宜清热凉血;内伤之神识昏迷,宜活血通窍。同时注意兼症治疗。
2.预防
平素(病前)应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既病之后,急者治标,待神识昏迷缓解或愈后,针灸康复,气功保健,应坚持施行。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