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叶容梅

叶容梅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妇幼保健院湖北京山431899)

【摘要】目的:异丙酚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1~2012年30例患儿,ASAⅠ-Ⅱ级。入手术室均以三通开放静脉输液,首次静脉诱导注射氯胺酮05~15mg/Kg,异丙酚1~15mg/Kg后,再行异丙酚2mg/Kg.h以静脉输注泵输入。对于少数不配合的可先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行基础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患儿安静时静脉滴注异丙酚2~3mg/Kg.h,术中均根据具体情况如麻醉深度,手术时间来调节输液泵的速度以维持麻醉作用,手术结束前约5~10min左右停药。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期间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28例患儿麻醉效果理想,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无精神反应、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2例患儿有呛咳体动,予以给氧,适当加大异丙酚用量好转,术毕均10~18分钟清醒。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临床应用中,既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精神反应呕吐躁动等,又能减少药物的用量,麻醉起效快恢复快术中只要加强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此方法对小儿患者短小手术的麻醉更安全,更实用。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小儿麻醉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196-01

异丙酚是一种非巴比妥类新型的速效的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苏醒快作用时间有限的优点,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可反复给药而无药物蓄积作用,其缺点是无镇痛作用。而氯胺酮麻醉时延髓和边缘系统兴奋,丘脑抑制,是一种分离麻醉。具有很强的体表镇痛作用,但精神副作用较多苏醒期易出现体动,剂量稍大时有呼吸抑制的可能性。故我院将两种药联合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1~2012年30例患儿,男20例,女10例,年龄3~8岁,体重均在12~25Kg左右,ASA为Ⅰ~Ⅱ级,无氯胺酮、异丙酚禁忌症。其中小儿腹股沟斜疝15例、隐睾10例、急性阑尾炎2例、鞘膜积液3例。术前均禁食水,手术时间05~15h。麻醉前必需备全所有的急救物品、吸引器、合适的面罩、口咽通气道及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12麻醉方法:手术前常规访视病人,术前禁食6~8h,禁饮4~6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2mg/Kg.入手术室常规鼻导管低流量给氧,开放静脉通道,合作的患儿先静脉注射氯胺酮05~15mg/Kg,异丙酚1~15mg/Kg混合液后,手术开始,术中静脉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异丙酚2~4mg/Kg.h。对于少数不合作的患儿先肌注氯胺酮4~6mg/Kg行基础麻醉,在开放通道待麻醉起效后静脉滴注异丙酚1~2mg/Kg.h。术中每30min静注氯胺酮05~1mg/Kg,根据患儿体动、麻醉深度术来调整异丙酚静脉滴注的速度,维持麻醉作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药。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加强呼吸管理,预防呕吐,常规给氧,并连续监测记录BP、HR、SpO2、RR。观察患儿精神反应、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等药物副作用以及苏醒时间反应。

2结果

30例中有28例患儿麻醉效果理想,术中无恶心、呕吐、躁动等反应,生命体征稳定,手术结束苏醒快无躁动。2例患儿用药后轻微呛咳,予以面罩給氧后缓解。BP、HR、SpO2、RR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停药后10~18min清醒,苏醒期平稳,无精神反应及躁动。

3讨论

异丙酚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药,具有起效迅速、诱导快、作用时间短、意识恢复快、无明显蓄积、代谢快、副作用小等优点,其有较强的镇静催眠功能和镇吐功能,但镇痛效应弱,其呼吸循环抑制作用与注药速度和剂量有关[1]。氯胺酮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态,浅镇静,遗忘,显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在不逾量和注射速度不过快的情况下,氯胺酮对呼吸的影响轻微,但剂量稍大有呼吸抑制的可能性。本组患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心率血压基本平稳,两种药物起到了优势互补作用的特点。异丙酚与氯胺酮对患儿均有呼吸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暂停、频率减慢和潮气量减少,这与注药速度、剂量呈正关系。术中需加强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监测和管理。

总之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恢复快,术中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见,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1-142